Une vie《她的一生》 ---Guy de Maupassant,
黃心瑜
圖引用自www.mondomostre.it/index.html?includi=guggenh...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Extrait :
L’amour ! Il l’emplissait depuis deux années de l’anxiété croissante de son approche. Maintenant elle était libre d’aimer ; elle n’avait plus qu’à le rencontrer, lui !
Comment serait-il ? Elle ne le savait pas au juste et ne se le demandait même pas. Il serait lui, voilà tout.
Elle savait seulement qu’elle l’adorerait de toute son âme et qu’il la chérirait de toute sa force. Ils se promèneraient par les soirs pareils à celui-ci, sous la cendre lumineuse qui tombait des étoiles. Ils iraient,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serrés l’un contre l’autre, entendant battre leurs coeurs, sentant la chaleur de leurs épaules, mêlant leur amour à la limpidité suave des nuits d’été, tellement unis qu’ils pénétreraient aisément, par la seule puissance de leur tendresse, jusqu’à leurs plus secrètes pensées.
Et cela continuerait indéfiniment, dans la sérénité d’une affection indestructible.
─ Maupassant, « Une vie ». Editions Gallimard, 1974 : p39
前言
Jeanne從修道院回到家裡的第一夜,由於失眠,推開窗戶端詳大自然的夜色,開始幻想愛情。從節錄的段落中,面對大自然,她所感受的五官感覺小細節中,可看出懵懂的她對愛情片面而具體的想像。背景是一個夜涼如水的夏夜(la limpidité(註1) suave des nuits d’été),她以視覺、觸覺、聽覺在腦中模擬與愛人相處的情景,視覺是「流星體劃過天際時落下燦爛的流星雨」(sous la cendre lumineuse qui tombait des étoiles)呈現一股浪漫的氣息;觸覺是「手牽著手,彼此依偎」(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serrés l’un contre l’autre)、「感受到彼此肩上的體溫」(sentant la chaleur de leurs épaules),表示兩人緊緊相依、十分親密;聽覺是「聽見彼此的心跳」(entendant battre leurs coeurs),能夠聽見彼此的心跳,代表戀人仍在熱戀中,感覺對方心跳總是加速。從未嘗過愛情滋味的Jeanne的想像是幸福而甜蜜的,這個段落用字都十分正面,如croissante、aimer、libre、adorer、chérir、lumineuse、chaleur、limpidité、suave、unir、aisément、puissance、tendresse、indéfiniment、sérénité、indestructible。她眼中的幸福是平靜的愛情生活,細水長流。但是後來婚後的發展卻與她的想像南轅北轍,最後一句la sérénité d’une affection indestructible也十分諷刺,夢想與現實相反,她的婚姻生活並不平靜,愛情其實是很容易受到摧毁的。
愛情幻想從何而來?
十七世紀以來(註2) 中上階級的女性承受著父母、社會的期待或限制,父母將她們送到修道院受教育,接受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的洗禮。Jeanne十二歲時便被父親送入修道院,父親對她的期望是:培養她快樂、和善、正直、溫柔的品格 (註3)。十七世紀以來,社會賦予女子受教的重要性(註4) ,但進入修道院,目的並不只是學習知識。除了接受天主教的薰陶,主要還是為了培養女性將來的社會角色─妻子和母親。婦女學習最終的目的是婚姻。 (註5),簡單的學習已經足夠。對Jeanne而言,愛情、婚姻和生兒育女是不可分離的 (註6)。修道院的教育對她產生了莫大的影響,當她走出修道院時,她覺得自己已經自由,可以自由地愛了。她是個普通的女性,她期望幸福的婚姻與生活,如此便感到滿足。
雖然在嚴格的修道院內寄宿學習,但院內的女孩流行看些畫冊和小說,如「人家餽贈的優雅的畫冊(keepsake)(註7)」 ,包法利夫人在修道院內時便讀過《保羅與維吉妮》(Paul et Virginie),激起她對愛情的想像。包法利夫人與Jeanne同為十九世紀中上階級的女性,也曾寄宿修道院,但兩人的個性卻不同,包法利夫人為自己婚前的夢想找出路,而Jeanne安分守己,認命而無力對抗自己的命運。
Jeanne和包法利夫人一樣,都對愛情充滿憧憬,封閉的修道院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婚姻,婚姻之前是戀愛,她憧憬的是愛情的美好,但現實的婚姻卻全然不是她原本的幻想,她自己不懂愛和性,偏偏丈夫又兩次背叛了她。另外,即使所嫁的是符合想像的丈夫,婚後也可能有所改變。只待過修道院的女性,不會真正明白愛情的陷阱。幻想、追求愛情,最終是追求幸福,但盲目的幻象卻可能使她們落入陷阱。
誰禁錮了女性?
十九世紀的女性受到社會上父權的限制,天主教也維護父權體制。天主教用修道院關住了青春年華的中上階級女孩,父權社會利用婚姻和法律框住了女性。從婚姻安排方式、寄宿修道院的傳統習慣、已婚婦女角色到一八○四年的《拿破崙法典》,處處禁錮著女性。
十九世紀的婚姻只切實際,重視門當戶對,云容:「在十九世紀的法國,對於貴族彼此間的婚姻,仍然是相當在乎身世背景的。」(註8) 。另外,基於經濟和物質條件的考量,因此崛起的中產階級(bourgeosie)也成為貴族聯姻的對象。女兒的婚姻多半是由父母決定,他們考量並注重經濟要素,子女個人的情感(romantic attraction)只占了麟毛鳳角 (註9),例如包法利夫人的婚姻即是父親下的決定,父母親握有女兒終身大事的決定權。
天主教影響女性的婚姻和觀念,教導她們的最終目的便是走入婚姻,以穩定社會的結構。天主教教義一向維護父權尊嚴,歧視婦女,認為婦人的天職是在家庭裡生兒育女,因此教會從來都主張禁止婦女參政,以保護家庭,維護一家之主的特權,即父權 。(註10)教會侷限了女性的想法,灌輸她們婚後成為家庭主婦(femme au foyer),衍伸出女主內的角色,她們既是妻子、母親,也是家裡的女主人 (註11),她們沒有出外工作,卻十分忙碌,家庭就是她們的生活重心。Jeanne是個普通女性的典型,幸福的婚姻與生活對她來說就已足夠。倘若這樣的觀念搬到現代,我們會驚訝女性的志願只是嫁人,寧願關在家裡變成黃臉婆。(當然,在世界上的許多角落裡這樣的觀念依然存在,有時甚至就近在身週邊!)相較於十九世紀,在現代女性的觀念中,家庭已不再是全部,比如工作成就、事業心的發揮便是女性獨立自主的象徵之一。
強大的父權觀念體現在法律之中,明文規定了婦女在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狹窄的地位和權利。一八○四年的《拿破崙法典》關於女性的條約,明顯地將女性排除在平等公民之外。民法規定婦女結婚後就成為「無能力者」,必須完全服從和依附丈夫 。(註12)Jeanne新婚,她的父親循循善誘許多道理,最後一句說:「但切記,你現在完完全全屬於你的丈夫了。(註13)。 」說明了當時女性只是丈夫的附屬品。
《拿破崙法典》中剝奪女性的權利,大大增加了丈夫的權力,例如住處由丈夫決定、可以看妻子的信件、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經過丈夫同意 (註14)。天主教從不贊成離婚,即使法典中設有離婚權(註15) ,仍設有重重的限制和障礙,男女並無同等的道德標準。以Jeanne的丈夫Julien偷情為例,Julien通姦賠款100至2000法郎,假使Jeanne通奸卻可判刑三個月至兩年監禁。如果Jeanne想要離婚,而Julien也想離婚,不一定離得成,雙方同意離婚即生效的原則並不成立,仍有諸多限制,例如結婚不到兩年或超過二十年不得要求離婚,離婚要求一年內必須連續提出四次等等 (註16),使得女性的處境更加艱難。離婚應當是雙方的平等權利,但父權體制使得離過婚的女性社會地位降低。法律禁錮著女性,拖著沉重的枷鎖。
結論
父權社會下,女性在宗教、教育、思想、法律各方面都受到父權完全的掌握和脅迫。與父權同一陣線的天主教會,利用修道院教育潛移默化了女性的思想,授予她們婚姻及生兒育女的重大使命,而社會的法律卻無法保障婚姻生活的幸福與否,而當她們有離婚的念頭,卻因種種藉口和外在限制,而被忽視並取消。女人被當作男人的附屬品,失去自主的能力,成為丈夫的財產。然而,在這樣不公平的社會架構下,女性仍想爭取離婚,工業革命後,女性開始就業,漸漸累積自己的經濟基礎,而不再需要依附丈夫。當這層依附關係逐漸被打破時,女性漸漸可以開始自主,爭取獨立。
反觀現代社會,女性的地位與過去相比,的確是進步很多。不過許多國家仍是父權社會,有時候甚至女強人也可能無形中受到父權的限制。兩性永遠都不平等,先天身體結構的不同還算其次,但更嚴重的是後天的文化社會環境、洗腦式的教育思想和傳統刻板印象極易成為女性發展的障礙,而這樣的障礙不只存在於十九世紀,如果我們(男與女皆然)不努力改革自身觀念並改革社會法規,恐怕到未來都無法消弭。因此,女性自覺仍可以多多少少掙脫這些無形的阻礙。至少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歐美及其他民主國家女性經濟上的獨立,讓封閉的女性地位終於露出了一線曙光。
注釋
1.limpidité給人清澈透明的感覺,如水一般。
2.端木美、周以光、張麗,《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頁111。 3.原文如下:Homme de théorie, il méditait out un plan d’éducation pour sa fille, voulant la faire heureuse, bonne, droite et tendre. 參照:Maupassant. Une vie. Paris : Editions Gallimard, 1974. p28.
4.參見《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頁111。
5.參見《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頁112。
6.原文如下:Pour elle, amour, mariage et procréation sont indissociables. 參照:Ehrsam, Jean et Véronique Ehrsam. Une vie : analyse critique. Paris : Haitier, 1986 : p46.
7.彭小研,〈愛瑪為何不安於室?〉《包法利夫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頁xi。
8.云容(2003年5月23日)。痴情男,負心女─從《茶花女》和《李娃傳》探討中西方的階級愛情觀。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157期,2007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57.htm。
9.McMillan, James F. France and women 1789-1914 : Gender, society and politics. New York : Rouledge, 2000: p 49.
10.參見《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頁179。
11.原文如下:la femme épouse-mère-maîtresse de maison。參照:Aron, Jean-Paul et al. Misérable et glorieuse la femme du XIXe siècle. Poitier : Librairie Arthème Fayard, Bury, Mariane. Une vie de Guy de Maupassant. Paris : Editions Gallimard, 1995 : p 117.
12.參見《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頁191。
13.原文如下:.. mais n’oublie point ceci, que tu appartiens tout entière à ton mari. 參照:Maupassant. Une vie. Paris : Editions Gallimard, 1974. pp. 81
14.參見《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頁119。
15.《拿破崙法典》中的離婚權,承認的理由有通奸、判刑、嚴重虐待和侮辱。1816年,復辟制度取消了離婚權。
16.參見《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頁119。
引用書目
莫泊桑。《她的一生》。台南:文國書局,1995。
端木美、周以光、張麗。《法國現代進程中的社會問題:農民、婦女、教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艾珉等。《法國文學理性批判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n)。《太太的歷史》。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福樓拜(李健吾譯)。《包法利夫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吳怡文(2006年12月20)。欲望與時尚——鹿島茂《明天是舞會: 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 》推薦序。2007年12月19日,取自http://blog.roodo.com/kucf326/archives/2584573.html。
云容(2003年5月23日)。〈痴情男,負心女─從《茶花女》和《李娃傳》探討中西方的階級愛情觀〉。傳統中國文學電子報157期,2007年12月19日,取自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57.htm。
Aron, Jean-Paul et al. Misérable et glorieuse la femme du XIXe siècle. Poitier : Librairie Arthème Fayard,
Bardet, Jean-Pierre. “L’épopée des mères de famille ”L’Histoire. Juillet-Août 2000 : 60-64.
Bury, Mariane. Une vie de Guy de Maupassant. Paris : Editions Gallimard, 1995.
Ehrsam, Jean et Véronique Ehrsam. Une vie : analyse critique. Paris : Haitier, 1986.
Le Goff, Jacques. “Le christianisme a libéré les femmes─ entretien avec Jacques Le Goff ” L’Histoire. Juillet-Août 2000 : 34-38.
Maupassant, Guy de. Une vie. Paris : Editions Gallimard, 1974.
McMillan, James F. France and women 1789-1914 : Gender, society and politics. New York : Rouledge, 2000.
其實 這次閱讀大家的作業 還有個感想就是
回覆刪除同學們或許有時會過於將十九世紀婦女的處境過於歸疚到天主教的
道德規範的影響
有時我會試著在用語上稍作調整 好讓事情不致於顯得太簡單推理
天主教存在也有好幾個世紀 從最早算起 該說大約已超過2000年了
為何十九世紀的法國會特別在婦女身上感受到其壓力
或者說真正壓力並不全然來自於宗教 而是人們藉著法的制訂 意識形
態藉由種種生活道德規範的約束 甚至到後來可能還加上一些醫學或衛
生 生物生理學方面的學者會鼓吹特定的觀念 落實為一些社會政策 種
種這些加起來的結果 教會裡的教育只是其中一種配合主導之布爾喬亞
社會的一環吧
不過 教會也不盡然都配合社會趨勢 因所謂的趨勢及其促動的力量也
有好幾種
在以投票權來講 二十世紀初年 一些人擔心婦女受教會左右 已將婦女
愚笨化 多愁善感化 會傾向保守勢力 也曾大力反對婦女具有投票權
總之各種激辯甚多 結果一直拖到二次戰後才終於有投票權 有了投票
權 婦女也更能為自己的權益表達意見了
無論如何 可見得法國社會一直是個各方言論力量很強 辯論很多 不易
一面倒的社會
現今台灣有些人還懷念集權時代壓制言論 大家不敢有任何異議 且反
民主的時代 以為那才會有好的"秩序" 其實那只是在開民主倒車
我們的自由言論爭來真的很辛苦
說這些 我不是特別在談上面這篇作業
事實上心瑜的作業特別紮實 甚至超出我原來要求的工作了
對於文本的修辭仔細作了分析
查閱了許多相關的參考書 特別對於法律方面有較多的說明
論述也有很好的 developpement
格式也力求嚴謹
很值得大家學習參考
老師
回覆刪除1. 文章中註釋的數字都不見了吔!
2. 標題的Guy Maupassant中間少了de,是Guy de Maupassant
3. 謝謝老師修改句子。
真的 疏忽了 我請同學趕快改過來
回覆刪除謝謝
同學不好意思
回覆刪除是我的疏失
我已經更正過來了
如有錯誤煩請指教
Jennifer
同學
回覆刪除也要向Jennifer謝謝
謝謝Jennifer!
回覆刪除辛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