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從六八學運一窺女性地位
黃凱璐 黃心瑜
女性議題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焦點,法國民主發展史比台灣長遠,但台灣女性從政率比起法國女性卻高得多,顯示出法國的體制仍然十分保守。法國女性的社經地位從十八世紀以來有著起起伏伏的發展,一直到六八學運之後引發一連串的影響,反叛的學運動搖了大眾的既有思想和價值觀,啟發了之後的女權運動,愈發蓬勃,為女性開啟了一扇新時代的大門。
起伏的女性歷史
女權運動始於「婦女解放」,是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一個晚生的分支。十八世紀末期,在法國大革命三等級的權利要求中,出現婦女群體參與的身影和聲音。然而,十九世紀初,第一次有法律頒佈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則是《拿破崙法典》的頒佈,重新全面強調了婦女從屬於男人的社會地位,到王朝復辟後,法國女性地位急劇下降。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初,女權運動又興起,女性在各個領域爭取許多權利,如從普及初等教育到大學開「女禁」,從廣泛就業權到平等財產繼承權等等,逐漸落實(註一)。之後的女性地位一直向上發展,由以下幾個年代的事件可看出:1946年,法國婦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選舉權。1949年,自稱第一位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的書《第二性》出版,獲得廣大迴響,尤其是美國。1968學運兩年後,法國婦女解放運動團體MLF(Mouvement de Libération de la Femme)成立。1971年,西蒙‧波娃參與婦女運動,十一月參與國際婦女遊行行動。1974年,她籌組「女權聯盟」,並擔任主席。1975年,法國通過新的墮胎法,懷孕十週內的婦女可自由墮胎。六八學運之後,啟迪了法國女性,之後幾年的女權運動如火如荼地進行。
六八學運中的最佳女配角
在六八學運中,女性無所不在,但卻不是主要焦點,也非活動領導階層。但對於女性地位的發展,卻很重要。藉由六八學運,女性個人意識覺醒,雖然在當時起不了太大的波瀾,卻亮起星星之火,帶出之後女權運動發展。
法國女性的處境在六八學運仍十分糟糕,雖然已取得男女平等的法律,但仍在就業、職務、報酬等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而在學運中有了以下訴求:一、墮胎合法化,二、落實真正的男女平等,三、性解放,四、掙脫傳統婦女的雙重角色。六八學運給了女性一個發言機會,即使女性主義仍未成形(註二)。
在六八學運中及其以後的影響,我們經由一些新聞照片來看女性參與的情況。
圖一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912b6e801009dgn.html
圖二引用自http://sauvequipeut.wordpress.com/
圖三引用自liberalisationmai68.free.fr/partie3/index.htm
圖四引用自liberalisationmai68.free.fr/partie3/index.htm
圖五引用自http://luxury.qq.com/a/20080114/000007_4.htm
圖一到圖四是六八學運的街頭抗爭情形,圖五則是甘斯布(Serges Gainsbourg)和珍柏金(Jane Birkin)的照片。圖一至圖四,抗爭活動中皆可看見女性的身影,表示女性即使不是主導人,但仍參與學運。圖一和圖二,女性皆被男性扛在肩上,圖一還拿著旗幟,類似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的名畫─《自由領導人民》。圖三與圖四,女性毫不畏懼站在最前面遊行、抗爭,與主導的男性一樣,勇於展現自己的在場參與。這些圖片則是最好的證明,即使她們在六八學運的地位並不常被提起,但她們做過的活動和努力,如同照片一般,不會被抹滅。最後圖五中的人物是甘斯布(Serges Gainsbourg)和珍柏金(Jane Birkin),珍柏金的穿著十分大膽,兩人唱的一些歌曲如Je t’aime, moi non plus,甚至還被教廷視為禁歌,他們算是1968年後的先鋒。
以上圖片對研究學運時期的女性地位來講其實很珍貴,因為在當時的媒體中鮮少出現女性帶頭表達意見與訴求的畫面,頂多就是被扛在肩上或是跟著遊行隊伍一起出現,並沒有看見在報章媒體中出現女性專題報導,關於學運中的訴求等資料,顯示出女性在這場學運中地位象徵性大於實質主導議題的作用,這也是學運中令人覺得惋惜的一點,爭取到政治或社會解放但卻忽略了女性的訴求。
西蒙‧波娃從五月的階級鬥爭看女性地位並不樂觀,她不認為階級鬥爭可以解放女性,女性的地位在左派來看,永遠都是男人的附屬品,由此她深信婦女必須變成真正的女性主義者,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她認為:「推翻資本主義可以立即創造較有利於婦女解放的條件,但真正要獲得解放,仍有漫長的路要走。」(註三)
結 論:
女性在六八學運中並無實際地位,但真正參與其中的不知名女性所做的貢獻和努力不可抹滅。因為學運中反叛精神的啟發,使得當時的女性集體意識覺醒,即使當下提出的訴求沒有實現、成功,但在之後幾年皆一一得到落實,如性解放或墮胎合法化,不再受到歧視。因此,六八學運對女性運動是個很重要的轉捩點,女性的意識被喚醒,才造就之後的一連串的女權運動,如百花齊放的女性主義流派、成立各式各樣的婦女組織。
註 釋:
註一:李小江,《解讀女人》,高雄:宏文館,2002。頁154-156。
註二:A. Michel,《女權主義》,台北:遠流,1989。頁127。
註三:愛麗絲‧史瓦茲,《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台北:婦女新知雜誌社,1986。頁37。
參考書目:
-書籍資料
李小江,《解讀女人》,高雄:宏文館,2002。
A. Michel,《女權主義》,台北:遠流,1989。
愛麗絲‧史瓦茲,《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台北:婦女新知雜誌社,1986。
查爾斯‧提利,《法國人民抗爭史(下)》,台北:麥田,1999。
Susan Alice Watkins,《女性主義》,台北:立緒,1999。
Tarnero, Jacques, mai 68 la Révolution fiction, Paris : Editions Milan, 1998.
-網路資料
http://gucao.net/blog/2008/04/01/20080401/
http://magazine.sina.com.tw/nfcmag/000/2008-05-08/122811680.shtml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8-05/04/content_15057442.htm
http://liulimin.blshe.com/post/965/79783
http://blog.mingpao.com/cfm/content.cfm?OwnerID=7&CategoryID=1&TopicID=10013
http://home.macau.ctm.net/~sonpou/0905/TWong.htm
http://longxun.blogbus.com/logs/20294088.html
http://www.douban.com/feed/subject/1036798/reviews
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36798/
http://blog.sina.com.cn/s/reader_4912b6e801009dgn.html
http://www.dashaqi.com/detail-285986.html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3/24/content_7732.htm
http://www.menggang.com/book/1968/1968.html http://tw.myblog.yahoo.com/peter601017/article?mid=4100&next=4091&l=f&fid=7
http://life.elong.com/yuedu/article/topic_17596.html
http://pots.tw/node/4213
http://luxury.qq.com/a/20080114/000007.htm
http://myy.cass.cn/file/2003030114326.html
http://www.alternativearchive.com/ouning/article.asp?id=564
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23041.html
在最後訂稿前 凱璐曾提到先前沒注意到媒體對女性參與情況的缺漏報
回覆刪除導
事實上那時法國戴高樂的政權之下 新聞自由不是百分之百
尤其是電視方面 在學運開頭 仍不得不聽命政府要粉飾太平的指示
所以根本看不到真相如何 廣播電台也遭到控管 但有些國外電台就比
較自由 記者像報體育運動般一路描述街上所見 有時比眼見更能激起
聽眾的想像 感覺很緊張
後來 電視台記者不滿這樣的控管 也開始上街抗議 要求新聞自由
後來部份記者還被解聘 冷凍多年後才復出 有的現今仍活躍於媒體
可見得法國的新聞自由也是得來不易的
喔 我要說的是媒體那時並非選擇性地忽略女性參與的情況
而是一方面新聞本身受控管
二來女性並未居於主要發言者的角色 也不是運動的核心人物
如果媒體上找不到她們的積極參與情況 不能怪媒體刻意不報她們
是這樣的
近日 我買了幾部紀念五月學運的紀錄片 已經四十週年了 時間過得真
快
想到六八年的五月學運 常會想到披頭四的藍濃唱的Imagine
回覆刪除可是同時代在美國的柏克萊大學一帶也有類似學運 從校中有名的小河
開始發起所謂的strawberry statement草莓宣言
最近電視上有個新的可口可樂的廣告 配樂是一首合聲老歌
there is something in the air. We have got' to get
together now...
就是與舊金山學運相關的歌曲 還有別的曲子
以前我有一片K7 不知放哪裡了
真是充滿理想與夢想的年代 但那時我也還小 呆呆度過了
台灣那時可不會報這些消息的 新聞的控管更嚴 我們也曾活在鐵幕中
再補一句
回覆刪除那可口可樂廣告畫面很無趣
可以不必看畫面 聽聽歌曲就好
圖五那張照片裡的Jane Birkin來自英國 年輕時很性感大膽
回覆刪除但現在老來已當祖母了 卻仍是位很瀟灑自然而勇敢的女性
在弱勢團體走上街頭的地方她都會去聲援
她也演過許多名導的片子 不惜在片中扮演各種形象 也算性格演員
她其實演技普通 但好的導演知道如何帶她
Agnes Varda甚至拍過一部專門介紹她這個人的片子 蠻幽默的
她的英國腔法文也是蠻迷人的個人特色
她和Gainsbourg生的女兒Charlotte有父母的影子 也是非常有個性
的女演員 很小就已出名 有趣的一家人
從1968到2008
回覆刪除終於在台北街頭看到一位有膽勢有擔當的女性領軍
抗議執政者一意孤行 違反民主精神的作為
bravo!
政府濫權比民眾脫序危險
回覆刪除· 【陳嘉銘】
十一月六日,陳雲林離台前一天,馬總統會見陳雲林的重頭戲
登場。數日來馬總統親自主持內政部維安輿情匯報,警政單位已經累
積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部分執法人員幾日來濫權執法,所引起的人民
積怨也累積到了最高點。當天晚上,終於發生了台灣近廿年來最嚴重
的警民肢體衝突。
做為十一月六日「圍城」的主辦單位,蔡主席對於示威隊伍的
邊緣衝突和遊行後不願散去的民眾行為,難辭其咎。要鼓動人民上街
頭,就必須推演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對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負責,
不是聲稱群眾不配合指揮和解散可以帶過。
另一方面,台灣有些人斥責,示威民眾脫序的暴力行為是民主
倒退的象徵。我必須說,這些斥責是對民主嚴重的認知錯誤。警民衝
突,是成熟的自由民主社會從來不可避免的常態。舉例來說,二○○六
年三月,法國百萬人民上街頭抗議新青年勞工法,引發大規模警民肢
體衝突,遠勝這次圓山事件。其中數百名示威群眾,向警察丟擲炮竹
和汽油彈,警方報以瓦斯槍和塑膠子彈,一天內逮捕了三百多人。如
此嚴重的警民衝突暴力,事後沒有一個法國媒體、法國政府人員和國
際媒體,評論法國民主倒退。斥責遊行中民眾的脫序行為是民主倒
退,是對自由民主社會各種價值權重評估失當。
反倒是部分執法人員濫權執法,才是台灣將在各國際民主自由
評等大幅降級的指標。這幾天陳雲林到訪,維安執勤濫權行為不斷。
諸多濫權中的指標事件,短短時間內引起台權會、司改會等民間社團
大規模串聯抗議,當屬「上揚音樂」唱片行事件。十一月四日「江陳
會」當晚,員警衝入鄰近國賓飯店的「上揚音樂」,強行阻止〈台灣
之歌〉播放,拉下唱片行鐵門,引起在場群眾譁然,也成為十一月六
日強烈衝突的導火線。
我們必須認識到政府濫權遠比民眾脫序行為帶來的威脅更為可
怕。政府的權力行使,具有官僚性、不透明性、計畫性和暴力性等特
徵。因為官僚性,濫權者可以躲在上級命令和似是而非的合法性保護
傘下恣意任行。政府行動的意圖必然是不透明,人民的監督必然是遲
到的,這個落差一向是濫權者的溫床。
又,政府具有計畫性,高層可以用目標管理的方式,給予基層
執法人員「必須濫權才能完成任務」的強烈績效和懲戒壓力。政府執
法仰賴暴力性,因此濫權者對人民能輕易造成無法彌補的強制性傷
害。 (續)
除此之外,政府濫權的可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政治心理因素。人民
回覆刪除常常需要相信自己活在一個起碼公正的社會,所以人民傾向希望相信
政府說辭,這導致濫權者有先天優勢,取得多數信任,區隔、鎖定少
數,對反對者個個擊破。在政府濫權的社會中,人民只有兩個選擇,
一是祈禱自己永遠不會是反對者,二是永遠不做反對者。
這次維安濫權直接威脅的是人民政治參與表達意見的自由。人
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的違法脫序行為和政府濫權相比較,前者一向被
高度成熟的民主社會所容忍,後者才是民主社會必須嚴格防範的關鍵
大節。這是因為政治參與是確保政府不可侵犯人民所有權利的第一權
利,能夠有效制衡政府濫權執法的只有政治參與。
成熟的民主社會更認知到政治參與和合法性(legality)具有
不可避免的緊張關係。在多數民主社會,重要進步的法律和政府作
為,幾乎都是靠著衝擊合法性的政治參與衝撞出來的。我們確實需要
有效的執法,社會才能安定,但是我們也需要無可避免會衝擊合法秩
序的政治參與,社會才能進步,也才能防範濫權者躲在似是而非的合
法性保護傘下恣意任行。
做為一個邁向成熟的民主社會,我們需要成熟地處理「可能衝
擊合法性的政治參與」和「合法性」的辯證關係,而不是只批評政治
參與中群眾違法脫序的行為,卻對政府濫權輕輕放過。
(作者為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博士班候選人)
以前有草莓宣言
回覆刪除現在有野草莓學運Strawberry statement
意義不只在於草莓世代 以負面綽號 翻轉形象
也有早年加州學運的迴響
野百合的白 野草莓的紅
名字取得好
錯了
回覆刪除原來草莓宣言 不是宣言 而是一句有關草莓的話
且本來也是句負面的話 是不屑理會學生的意見的意思
但故事背景仍與68年代的學運有關
見下面網頁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Strawberry_Statement
這樣看來草莓一直是從負面及被蔑視的形像由被罵的人自行倒轉其形
像
不過 Something in the air 的確是與此事改編電影有關的搖滾歌
曲
bnf有關68年的展覽 線上可觀看
回覆刪除十分豐富
http://expositions.bnf.fr/mai68/feuille/01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