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1940 Albert Kahn的美妙世界
許綺玲
一次大戰時的法國小鎮
圖片引用自英國BBC網站
http://www.bbc.co.uk/bbcfour/documentaries/features/albert-kahn.shtml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1907-1940 Albert Kahn的美妙世界
1.
Albert Kahn (1860-1940) 出身於下萊因河區的猶太家庭。普法戰爭之後,他的家族選擇繼續當法國國民,舉家遷居至巴黎近郊。Albert Kahn進入銀行工作,後來更成為一名重要的金融家。二十世紀初,正是科技蓬勃發展的年代,法國的盧米埃兄弟(Louis et Auguste Lumière)不但是重要的電影發明人,同時也在1907年推出了攝影史上第一個成功予以商業化的彩色攝影術,也就是「天然照相術」(Autochromes)。Albert Kahn以他雄厚的財力,決心利用這兩項發明,從事一項「全球性」的文化建檔工作,他稱之為「星球的全錄檔案」(les Archives de la Planète)。
2.
盧米埃兄弟以十九世紀下半Louis Ducos du Hauron和Charles Cros推出的彩色照相術為基礎,進而研發出「天然照相術」,1903年取得專利權,並很快地在1907年成功地推廣於市場上。簡言之,天然彩照的載體是在一塊玻璃版的表面緊緊密密地敷上一層取自馬鈴蜀分子的極細微粒子,大約每一公厘內有8至9000個粒子所覆蓋,其功能是作為加色法的光線色彩濾器,也就是橙紅、綠與靛紫三色所組成。再於這個光之三原色所構成的馬賽克之上塗上一層滷化銀膠乳作為感光劑。拍照時,上好色彩的細分子層便成為選色的濾網,沖片時先得到互補色所構成的負像,繼而由此負片洗出正片,將顏色反轉為原初實景所攝之色彩。天然照相術可說是「幻燈片」(diapositives)的前身,因此更適於藉由投影機投射放大的影像來觀賞。
天然照相術雖然成本價格不低且有種種製作上的不便與限制,但自一推出後便獲得了廣大市場的迴響,一直盛行到1930年代,才被kodachrome等其他革新的彩照技術所取代,而從此消失於市面上。天然彩照的缺點是在使用時裝備沉重而繁瑣,載體本身的感光性也較弱,要求較長的曝光時間(需數秒),因此不適於拍攝瞬間速變的動作。然而,或許正因如此,使得天然彩照,與同時代已達到技術簡便化與大眾普及化的黑白快拍照相較之下,顯得更有讓時光氛圍慢慢沉澱於影像中的古味與難以形容的寧靜感,不也正如班雅明所言的,彷彿是最後的「靈光」的棲身處?
既然天然照相術得自於歐洲人最平常且最平民化的主食,馬鈴蜀,光是這點,就使得這個照相術顯得格外神秘(像古代煉金術士從大自然中尋找材料),也格外令人有親切感。許多人都會好奇地問:為何是馬鈴蜀呢?專門研究天然照相術的學者認為,這當屬盧米埃兄弟的神來之筆,一種靈機展現的因緣,不過,事實上在他們以馬鈴蜀試用成功之前,已曾實驗過無數其他的可能性而不成。天然照相術從這個技術性的起源中汲取了一些神話傳奇的養份與詩意的連想,因此有人形容天然彩照是「從大地躍昇而上的色彩」,這樣的比喻,用來描述Albert Kahn對地球各個角落人間生活面貌的忠實紀錄,猶為貼切。
3.
有趣的是,Albert Kahn身為促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一員,在這科學發展突飛猛進,世界版圖劇烈變動的時代裡,卻深深有感於現代化進程對各地文明所帶來的不可逆轉的影響。正當世界各地,隨著交通工具的進展,而大大減縮了時空距離,生活方式的差異性也彼此日漸趨近的同時,各地民族的傳統風俗與特殊地域民情也越發顯得獨特,散發出迷人而充滿鄉愁的美。Albert Kahn於 1909至1931年間便派遣了多位優秀的紀實攝影師,足跡遍布五大洲,遊歷了約莫五十個國家地區,以彩色影像和動態電影紀錄下世界各地的風貌,現今在他的紀念館內留有超過七萬張的彩照相片,以及十八萬餘公尺長的電影膠捲,真可謂近代史上最珍貴的一批影像珍藏:這不是普通的圖像,而是透過攝影者實地到訪拍攝,掌握那一去不復返的此時此在性,才一一取得的光影色彩留痕。
Albert Kahn本身也愛好旅行,有時他與他的攝影師同行。當時間不容許時,他就讓攝影師獨自去完成任務。由於這些十分低調的攝影師的努力,才使得許多地區的民情風貌留存了下來,比如有關愛爾蘭的系列彩照便是紀錄世紀之交當地景像唯一的檔案。此外,在亞洲方面,也因Albert Kahn及其攝影師的努力,見證了彩色的大清帝國、蒙古、越南、日本、印度等。值得一提的是,現今留下來的清代裹小腳婦女的肖像也許非常多,但是裹小腳的婦女正在走動中的動態影像卻很難得地僅見於Albert Kahn的電影檔案中。總之,在他所留下的影像裡,藏著數不盡的昔日生活小細節,仍有待今日人們去重新發掘。
Albert Kahn對法國歷史一項特別有意義的貢獻,是紀錄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法國本土的景象。我們知道,法國雖然在一次大戰至終獲得了勝利,但是因戰場就在法國境內展開,倍受戰火蹂躪,開挖的許多戰壕使得法國國土形同開腸破肚。這批豐富的圖像史料不但紀錄了戰時受到摧殘破壞的鄉鎮、建築(戰火之下,許多的教堂僅存斷簷殘壁),也特別聚焦於大戰期間人民或士兵在無戰事時平日的生活景像,彌足珍貴(比如上圖,小女孩在一個店家門口玩著玩偶,近身旁可看到一副軍用的行旅裝備和武器擱在那兒,顯示戰爭仍在持續地進展中)。據英國的攝影史學家指出,英國人拍戰爭影像,往往會挑一些勝利時刻、兵士耀武揚威的擺姿,然而,或許是出自法國人特有的偏好,Albert Kahn的攝影師卻把鏡頭轉向戰爭後方,平民與士兵的日常生活細節紀實,為後人留下了戰時生活史的寫真資料。
不同的彩色照相術各有其擅長表現的顏色,也就是拍得最美的顏色。對天然照相術而言,最擅於掌握且最鮮豔美麗的就是紅色。許多的照片會特別以紅色為突顯主題的顏色。正巧法國自拿破崙以來就是以紅色作為軍隊的制服顏色,那也是「紅與黑」裡的紅色。可是在一次大戰時,法國軍方發現紅色太容易成為敵軍注意與攻擊的目標,一向愛美的法國人這時也不得不為了安全保命,捨棄了傳統的紅色,改穿淺天藍色的軍服。在一次大戰的法國攝影檔案中便是以這略顯清冷的制服天藍色作為主調,無不帶有象徵性地暗示了在戰時,「美」是奢華的,暫且只得委曲於慘淡到幾乎像是褪色般的素樸色彩,彩照也同樣的含蓄。
4.
1930年前後發生世界經濟大恐慌,Albert Kahn亦未能倖免,宣告破產,從此深居簡出。他在二次大戰法國被捲入戰爭之際去世,免於後來面臨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屠殺--或許也是幸?
Albert Kahn出於對各國文化的喜好,曾在Boulogne-Billancout他的私人宅院中開闢了各種主題的庭園區,如歐式的玫瑰園,英國式的花園,還有特別著名的日本庭園。許多的世界名人都曾來此造訪,也在花園裡留下了彩色照相的身影,如當時日本的皇族、還有印度哲人泰戈爾。這座包容著多元文化的庭園早已開放為巴黎近郊的公園,而他的攝影藏品檔案也成立了博物館,由專人負責整理、推廣與進行研究等。2007年,英國的BBC電視台製作了一系列十部有關Albert Kahn的傳記和各種主題影像檔案的完整介紹,十分精彩。並且出版了影集專書(請參看以下幾個「友善連結」網站,可直接點進去欣賞多幅圖像)。今日借由日新月異的數位化影像處理技術,更能將這前世紀留下的成千上萬影像展現在更多人的眼前,好讓人們回顧那幾已被遺忘的年代。越過時空,那小小馬鈴蜀微粒子所曾承載的美好世界之光,依然是那般的動人!
Albert Kahn的玫瑰園,印度哲人泰戈爾曾到此造訪,從這個角度留下天然照相術的相片身影(許綺玲提供圖片)
Albert Kahn的日本風格花園(許綺玲提供圖片)
友善連結:
http://en.wikipedia.org/wiki/Albert_Kahn_(banker)
http://www.bbc.co.uk/bbcfour/documentaries/features/albert-kahn.shtml
http://www.albertkahn.co.uk/index.html
http://www.hauts-de-seine.net/portal/site/hds/decouverte-paris-92/idees-sortie/week-end-decouverte-92/750/1ecb9400ce936110VgnVCM100000860aa8c0RCRD.vhtml
我也交了一篇作業在此
回覆刪除今年一月在憂心台灣前途之餘 最感人也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看到介紹
Albert Kahn的十部片子
不管一堆現代視覺文化理論對攝影擬象的批評如何 今日看那些古老的
照片 就是覺得很珍貴
以前在法國就曾多次去過他的花園和博物館 花園的照片都是十多年前
拍的
好久沒回去看看了 下次一定還要再去
我自己的作業有好幾個地方要修正的:
回覆刪除一, Autochrome譯成天然色照相術才對 少一個色
二, Albert Kahn是自己一人赴巴黎家庭友人的銀行工作 親友都留
在亞爾薩斯 與他保持密切聯繫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已大量運用攝影紀錄戰時狀況 也在戰時就
出版了許多圖像報導 軍方更成立了一個攝影專屬部門 為了宣傳也為
了操控戰爭狀況的報導 有些獨立的攝影家也有運Autochrome在拍戰
爭下的地景 而Kahn的兩名攝影師只算其中二員 同時為他的存檔與軍
方工作 留下了十分有人情味的相片 但不太符合軍方的須求 民間生活
的確是他們鏡頭下特別關注的
四, 法軍的軍服從拿破崙以來改了多次 但就我翻查資料的結果 歐洲
十九世紀各國士兵都喜用紅色 想必是有熱血活力的感覺 而一次大戰
時的服裝原本和普法戰爭時差不多 紅色長褲 靛藍色上衣 就是那紅褲
子很要命 法軍明知紅色的危險 卻很慢才決定改成全身灰藍 害得法軍
犧牲慘重
注意 幾乎同年代也有一位很有名的建築師叫Albert Kahn
回覆刪除不要搞混了
又本人將於八月十五日下午二點至四點在故官配合印象派畫家
Pissarro的畫展有一場演講
"從大地躍昇而上的色彩---二十世紀初的天然色照相術"
我就要講Autochrome特別介紹Albert Kahn的藏品
大家有空的話可以去聽
該系列演講消息(還有藝研所曾少千老師一場 蔡淑玲老師本週五也一
場) 我再託電子報公告了
很抱歉 搞錯了
回覆刪除上文中全部的馬鈴蜀都改成 馬鈴薯
親愛的老師,
回覆刪除文中第一段所提到的「Albert Kahn以他雄厚的財力,決心利用這兩
項發明」,整篇文章拜讀後,得知一項發明為天然色照相術,但另一
發明就未知了。不知道老師是否有遺漏,或準備另外補充呢?
老師提到了世界大戰與攝影,不同角度有著不同的視覺經驗。最近看
到一本書介紹「航空攝影」,提高的視點,全新的角度,以及翻轉的
景物,似乎也讓人的視線有機會從地面上脫離了。
我指的就是盧米埃兄弟的兩項發明 電影 及天然色照相術
回覆刪除文中提到裹小腳清末婦女走路的動態畫面就是電影攝影機所錄製的影
像 是現今所知僅有的動態影像 除此之外 大家只看過裹小腳女人的照
片
高空攝影的進展的確有許多科技與文化進展上的重要意義
這是中大的強項 我很好奇是否有人作過台灣的高空攝影發展史
但這可能會牽涉到很複雜的領域 如過去的軍事機密等 恐怕不易作研
究
有人從Google上可查到的高空影像 發現不久前總爺國小的反併校案
的真相 總爺與文正兩校很近 根本不是那種偏遠區人少廢校的情況 而
是媒體與部份家長以偏頗的報導吵作的新聞 所以攝影真的足以揭露
許多真相
Albert Kahn在1940年去世 一生對人類進步與和平包容懷抱著希望
回覆刪除的他 幸好沒有看到納粹集權迫害的大浩劫
不只是如此 他也幸好不知道另一件事
發明天然色照相術的盧米埃兄弟在戰時支持維奇政權 成為他們一生最
後的一項污點
法國人平常不會去特別提起這件事
但是在1990年代法幣改換設計時 原本選中盧米埃兄弟肖像要放在兩
百元的紙幣上以紀念其文化上的成就 但就是因有人指出其與維奇政權
的關聯 最後法國政府決定以設計巴黎鐵塔的艾菲爾取代之
不過這新一批的法朗紙幣通行沒幾年就全面為歐元所換掉了
BBC的紀錄片中提到只有在Kahn的紀錄片中有出現裹小腳的婦女在走
回覆刪除動
後來我想想 若說是清代婦女 且是清宮婦女 那片中走上小坡穿戴清官
女子的服飾與高帽的影片真的是難能可貴
不過除此之外 這也不是僅有的裹小腳女子動態的影像實錄
應該可以在台灣或中國民初早期的紀錄片中看到 可能只差沒穿宮廷服
而其實我小時就還親眼看過不少裹小腳的老婦人
大約是我祖母那輩的人 或再老一點
我祖母和她的姊妹則都沒有裹小腳 她們上西學 留日念書 穿洋服 很
時髦 日文叫moga 即modern girl 很現代
也在長老教會學用羅馬字拼寫台語 用哥德式花體字拼音給朋友寫信
其實有點好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摧殘之下,Albert Kahn居
回覆刪除然仍能保持進步和平的觀點,而沒對人性感到失望;
對於他大量保存了當時的歷史紀錄,真的覺得很值得被編入教科書
(應該沒什麼人認識這位先生吧...)
而天然色照相法如果需要長期曝光,不知道鏡頭下的人物是否「凍ㄟ
條」呢?或面對新科技而略顯得驚慌失措?
(雖然照相術早已發明,但不知道一般市井小民是否看過真正的攝
影?)
好在老師播放的照片中,似乎大家都對著鏡頭露出了微笑...
放心啦 黑白攝影在1820-30年間確立 最早的相片要8小時才曝光完成
回覆刪除等到能拍人相時已降至一分鐘左右了
而到了Kahn的二十世紀初現代快門已發明 底片感光性也很好了
標準的125/1已達成 天然色照相術大概仍須幾秒 也還可忍受啦
況且如L. Gimpel等人都有一直再研發改進感光度 並且實驗夜間攝影
都非常有成效
攝影那時在現代國家已深入常生活 相機或許不是人人玩得起 但大事
年節 總會去相館拍照留影 1920-30年代利用攝影出刊的時事畫報已
很多 時尚攝影也已出現了 所以大家都還習慣
魯迅寫了一篇"論照像之類"的雜感文 談他家鄉人如何看攝影 很有意
思 可以看看清末華人對洋玩意兒的迷信
對人類歷史曾作出偉大貢獻者很多
回覆刪除所以真要全列出來 就是一本人名大辭典了
芬蘭國的構想很好 他們不是只有一個國父 而是舉了一百個人對芬蘭
立國在各方面有功者
請參考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介紹的芬蘭
Kahn並未因為一次大戰而變得灰心
回覆刪除身為猶太後裔 即使他已完全融入法國社會 在那反閃主義氣燄日盛的
時代 也曾受到無情的攻擊
Kahn的猶太出身,他從未刻意隱藏,也一直與亞爾薩斯的親戚保持密
切來往,但他一生所堅持的是人皆自由平等的國際主義觀。世紀之交
Dreyfus事件中他並未涉入論戰,保持中立。因他的國際主義與和平
主義傾向,唯有一次於1920年他受到極右派反閃族主義的Léon
Daudet在報上嚴厲地攻擊侮辱他,稱他「猶太銀行家Abraham
Kahn」,刻意視他為法國民族認同與國族興榮的公敵。
但即使如此 他的信念仍是十分堅定的 這就是令人佩服的地方
上面那張一戰人民生活側寫的拍照者是因患有糖尿病而退為二線的現
回覆刪除役兵Fernand Cuville
他原是位學豎笛的音樂學院學生
戰後他繼續為Kahn工作至1921年,負責拍攝意大利、希臘、法國西南
部,是所有藏品中最美的作品之一,但不幸於1927年英年早逝
哈囉 老師 我也看到了bbc的節目 而且 我很想買 他們出的那本書 尤
回覆刪除其是看到英國亞馬遜 在特價.....(下次請找我合購) 那些照片的色
調 真的是太神奇了 加上顯像的馬鈴薯 又那麼天然 好像是可以拿來吃
的照片 不過顏色 真的是因為 馬鈴薯而顯得很 "大地"耶 在看紀錄片
的時候 特別是他到一些 二十世紀初還沒被"全球化"的地方(保留很多
傳統服飾的國家而且沒有在賣麥當勞和Nike球鞋) 會覺得 被拍攝的對
象 不知道 他們是不是 第一次遇見照相機 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會留在
一百年後被我們發現 的 "地球全錄檔案"中 他們的姿態 是生活地很真
實的 被拍攝下來,雖然說 到世紀初黑白攝影 已經普及於歐洲國家 但
是看到 在中國一般人還是會因為看到自己出現在照片上 而嚇一跳吧
那麼 Kahn先生的照片 如果有些微可能是 在被拍攝者不認識的"一雙
眼-照相機" 所留存下來這般的真實 真的是彌足珍貴 甚至會讓我覺得
這些照片 好像也擁有旅人的記憶和紀錄性質的感動
看到那些影像 真的是很感動人
回覆刪除不過我有發現英國出的書有些史料有小小的錯誤
或者有些略簡化的地方
但這些是須要再考證的問題
照片本身真的是很動人的 留存下來是最重要的
光這些 我就覺得什麼擬像啦等等攝影神話學理論都可以置之不理了
前兩週到巴黎
回覆刪除終於在臨回台前的最後一天出現了美好的陽光
我回到了久違的Jardin Albert Kahn
心中真有說不出的激動
也許是近來對他的計劃以及影像中所呈現的世界各地歷史較以前有了
更多的認識 所以還未進門就很感動 好像步入了聯接一整世紀的時光
隧道中
目前展的是印度的影像 也是世上非常特別的文明古國 建築甚美
近代史東西交逢也造成了很巨大的國家處境衝擊
冬日的花園 玫瑰花架只留禿枝 日本庭園的草倒是比以前茂密多了
花園和展場 入場卷全部只要一歐元半而已
此外 我在Arte電台上也再度看到BBC的那套紀錄片以法文播出
不過 還是沒有任何DVD問市的計劃
殘念!
這次重返Albert Kahn的花園
回覆刪除發現我上文文末放的那個蓮花池應該是在英國式花園那一區
而不是日本花園 當然荷花只有夏天才有
新近放在網誌刊頭那張春日小溪流 草地上長滿了水仙
也是英國花園的一景 讓人想到英國浪漫詩人華茲華斯的詩
趁著這回造訪 難得一見的春日陽光下 匆匆留影
那天是星期天 去逛花園的大人小孩還真不少
各位如果到巴黎
請搭十號線地鐵至西南郊最後一站Saint Cloud出來 會有一條專門
的斜坡路出口 一直把你引到花園的門前
如果在巴黎待上十天以上別忘了考慮到此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