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3日 星期日

1920 收音機的時代來了

1920 收音機的時代來了

徐萌蔚



選擇主題原因:在復古的餐廳中,擺放著古銅色光澤的留聲機或大型的調頻收音機,總是散發出濃濃的懷舊味道。看著現代因為科技發達而越趨迷你的小型手提音響不但可以播放CD還可以聽廣播。甚至在網路上也可以輕易連結收聽電台。科技的無遠弗屆,讓現代人生活方便,不過厚重的古早型機器設備,在現代看來卻是那般有質感而充滿文化氣息。再者,收音機裡的播報人員在無數個夜晚中和大眾在空中相會,這也是讓我對於這個古老行業的起源有濃厚的興趣。



歷史淵源:早在1833年,愛迪生發現在互不接觸的燈絲和金屬板之間有電流通過。電子發現以後,人們認識到,所謂愛迪生效應就是燈絲在發射電子。1904年,英國工程師弗萊明最先發明的簡單的電子管「地極管」,就應用了愛迪生效應。由於電子管的出現,廣播電臺相繼建立,收音機開始普及。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之後電視機、電腦等等隨之出現。1907年美國人李佛斯特是公認的第一位發明收音機的人。



從發明到上市普及:經過了十多年的時間。收音機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於無線電的廣泛使用以及人們對於大功率發射機和高靈敏度電子管接收機技能的熟練掌握,使廣播逐漸變成了現實生活的要素。



有關收音機的世界大事紀年:

1919年,蘇聯製造了一台大功率發射機,並於1920年在莫斯科開始試驗性廣播。

1920年6月15日,馬可尼公司在英國舉辦了一次以梅爾芭太太主演的「無線電--電話」音樂會,遠至巴黎、意大利、挪威,甚至在希臘都能清晰的收聽到。這就是廣播事業的開始。

1920年
12月22日,德國的柯尼武斯特豪森廣播電台首次播送了器樂演奏音樂會。

1920年11月2日,美國在康拉德的指導下,威斯汀豪斯公司廣播站KDKA開始廣播,首次播送的節目是哈丁‧科克斯總統選舉,在當時,這事曾轟動一時。

1922年11月14日,倫敦ZLO廣播站正式開始在英國廣播每日節目,該站在1927年改為英國廣播有限公司,即BBC

1922年,法國艾菲爾鐵塔也正式開始放送播音。

這一時期,廣播站如雨後春筍在各國相繼湧現。當時,在歐洲廣播已被視為一個龐大的通信工具。此後,全世界的廣播事業不斷發展,現已逐步形成全球性的廣播網。



與此主題相關的兩個歷史社會面向:

A.軍事戰爭方面

B.大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廣播電台的設立



A.1920年,我們用歷史大事年表的角度可將他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間期。

美國方面:被稱為美國「收音機之父」的李佛斯特(Lee De Forest,早期的研發經費,就來自美國海軍的補助。此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海軍深刻體認到廣播科技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上述的資料不難顯示,收音機在剛開始起步的時代,對於戰爭有極大的影響。

歐洲方面:《柏林日記》裡,夏伊勒作為《紐約先驅論壇報》(Teh New York Herald Tribune)駐歐洲巴黎記者。夏伊勒被愛德華‧R‧莫羅(Edward R. Murrow)聘用,加入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具有先驅意義的無線電廣播組。莫羅與夏伊勒的合作關系,以及他們來自倫敦和歐洲大陸的戰時廣播,不但標誌著國際新聞報導新時代的來臨,且現今已經成為一則傳奇。



調幅AM或被稱為中波廣播的技術,發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後,1920年代是AM廣播發展趨於成熟的時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戰的即時新聞報導進一步促進廣播的發展,也因此使得收聽廣播資訊更進一步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B.公元1920年,11月2日美國匹茲堡西屋電氣公司的KDKA廣播電臺成立,成為世界廣播電臺風起雲湧的開始,電波傳送廣播信息及節目已瀰漫全世界的上空。



隨著電視在1930年代的出現,有部份的評論家認為「聲音廣播的末日已到」,然而,當時的收聽廣播不僅已成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更成為人們無法捨棄的習慣。因此,音訊廣播非但沒有消失,更由於其輕便及可攜帶性而更加蓬勃發展;廣播業者因觀察到使用於電視的UHF頻道提供了較AM廣播更佳的音質,進而持續改良廣播技術,此項技術發展為1940年代FM調頻廣播的發明拉開序幕,而一直到1950年代末期,FM廣播才普遍透過VHF頻道而進行傳播。



附上網路上一段很完整的介紹文章:



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66.htm第三段

  二十世紀,科技、聲音與市場的結合,為世界帶來巨大而奇妙的轉變,而我們今日年輕一代,對這個轉變卻或許已經聽之為當然。愛迪生在1877年底取得留聲機的專利,他想見這項發明的用處是:我們可以保存一場精彩的演講、著名歌手的歌聲、某人臨終的遺言、遠方父母或戀人的聲音,一聽再聽。然而市場卻沒有立即的回應,愛迪生也失去興趣,轉而投入電燈泡。並不意外,最早利用這項科技的是菁英的音樂:1914年首度出現了交響樂演奏的唱片錄製(貝多芬的「命運」)。當時留聲機仍被當作具有危險性的東西,因為它給予廣大聽眾機會,毫不費力就可消費原來專屬菁英品味的音樂。到了1925年,流行歌曲唱片(Let It Rain, Let It Pour)才首度獲得商業的成功。在那電唱機尚未成為普及家電的時代,唱片的成功銷售是藉著結合另兩項具有公共性的新科技:點唱機與收音機(1920年首度廣播音樂演奏)。然而沒幾年,「無線電台播放唱片」就引起了一片反對聲浪,音樂著作人、出版商、演唱者、尤其是唱片公司,開始擔心公眾會對他們的現場表演與唱片銷售失去興趣,擔心他們的市場萎縮。這項科技、聲音與市場之間的三角爭議,至今並未完全解決,2000年網站播放音樂的MP3又重燃了這個七十年歷史的三角爭議。



結論:收音機是二十世紀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有如現在二十一世紀初的電腦網路。隨著科技的發達,我們會有越來越多的新產品為生活注入活水,改變娛樂的方式。1920年收音機上市後,人們用此機器來接收新資訊,收聽新聞以及娛樂節目,一個人在家也不會覺得寂寞,還能隨時更新資訊。現在這個世界,資訊就是力量,收音機就是一個很好的啟蒙媒介。





一家人坐在一起聽廣播的畫面

 





圖片來源: http://pascalsimeon.free.fr/radioly.htm#RL-Fondati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