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31日 星期四
2007/06/05 瑞士文學專題演講:Ramuz, des pierres et des mots --- 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
「瑞士紙幣上的作家Ramuz」
瑞士文學專題演講:
Ramuz, des pierres et des mots --- 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
中大法文系專案講師高滿德(Mathieu Kolatte)主講
時間:2007年6月5日下午13時至15時
地點:文一館A226
(演講內容綱要)
1. 瑞士法語文學簡介
2. 作家Charles-Ferdinand Ramuz及其作品
3. 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作品梗概;選文分析
4. Ramuz與其當代的文學史背景;其作品的重要性與原創性
1. 瑞士法語文學簡介:
瑞士法語文學史可溯至十八世紀,著名作家首推Jean-Jacques Rousseau。浪漫主義時期的Benjamin Constant和Mme de Staël,也是瑞士籍出身。不過,這三位作家事實上都是以法國文壇的思想論爭作為他們作品的議題核心。
此外,Voltaire亦曾長期旅居瑞士。
瑞士法語文學的真正開端,要從1835年左右算起。早期為傾向國族主義色彩的文學,以描述農村社會為主,作品素質較為平庸。真正具有特色的作品是Amiel的長卷日記,已充份展現了瑞士文學的內省(introspection)特質。
其後,進入二十世紀上半,是Charles-Ferdinand Ramuz、Charles-Albert Cingria等作家的世代,其作品的共同特色是:題材方面雖以瑞士鄉土為背景,探討的卻是具有普遍性意涵的主題;基本上,他們反對過於封閉的國族主義文學。
到了二十世紀下半,瑞士本地的文學出版社、文藝期刊和文學研究機構紛紛成立,關懷真正以瑞士為中心議題的文學。但是許多有名的瑞士作家仍以法國為他們主要的創作據點,如Blaise Cendrars、Jacques Chessex、Robert Ringet、Philippe Jaccottet。
2. 作家Charles-Ferdinand Ramuz及其作品
C.-F. Ramuz(1878-1947), 生於洛桑(Lausanne)。二十多歲赴法國。他的第一部小說作品Aline於1905年在巴黎出版,隨即受到肯定。此時期作品還有La vie de Samuel Belet (1909)、 Jean-Luc persécuté (1913),都以一名人物為故事中心。1914年他返回瑞士,在西南山區旅行,為其美景所感動,並經常以之作為小說背景所在。此時期他的作品轉向以社群為中心的故事,比如La Guérison des maladies (1917), Les Signes parmi nous ( 1919),描寫身處大自然間的人類,並強調大自然迎對的超自然現象。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 ( 1926) 與La Beauté sur la terre (1927)便是此時期的代表作品。後者描述在深山中突然來到的一名古巴少女,猶如不可臻及之完美象徵乍現。1930年代,Ramuz在瑞士已成為相當知名的作家。作品延續其自然對立人類的主題以及絕對完美的主題,故事往往以慘烈的悲劇收場。Farinet et la Fusse monnaie (1932)則描述一名來自山中的俠義大盜的故事:他代表屬於山林的、建立在人情之上的世界,相對於平原、城鎮所代表的法規和理性秩序的世界。
Ramuz在文學方面的獨創性,是他在寫作生涯之初,就創造了一種特有的語言,將山間農民的口語以一種文學化的語言再造。換言之,他並不直接模仿或複製農民的語言,而是以他所創造的文字風格,來再現農民對現實週遭的感知方式。如此,他讓閱讀本身引領讀者,進入了農民眼觀心想的世界;而這個世界並不同於寫實主義的世界,也有著不同於一般理性邏輯的另一套邏輯在主導。
瑞士處於法、義、德三大強國之間,文學中為了表達自身的國族認同,往往凸顯屬於農民的善良、簡樸與謙卑的美德。而高山可說是瑞士的國族象徵。
3. 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作品梗概;選文分析
Ramuz的文字特色可以從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 的選文來體會:
Lui voit tout, et, elle, qu’est-ce qu’elle va dire ? Il a recommencé alors à la chercher des yeux, il ne la trouve plus. A ce moment, une vue toute mélangée lui est venue où une grosse pierre apparaît devant un des bancs du village, et le banc s’en va. Un personnage, des figures sont effacés, ils prennent une couleur grise, ils s’usent. Les personnages, les figures sont effacés ; devant Joseph comme du linge qui a trop servi ; alors Joseph a connu de nouveau qu’il était dans un lieu où il n’y avait plus personne ; la séparation s’est refaite de lui à elle et de lui à là-bas ; il a été parmi les pierres de plus en plus nombreuses qui viennent s’entasser et se mettre les unes sur les autres à sa droite comme à sa gauche ; puis quelque chose devant lui l’a obligé à faire halte.
..... ......
Tout le glacier qui était là, ayant barré le chemin à Joseph, alors Joseph renverse encore la tête, il la ramène vers en bas, il la renverse de nouveau ; et de nouveau venait cette énorme chose pas vraie, qu’on ne pouvait pas comprendre, ne produisant rien, ne sevant à rien, comme si on était arrivé au bout de la vie, au bout du monde, au bout du monde et de la vie. (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 1926, Editions Bernard Grasset, p. 69)
這裡用到的修辭法包括:
-以人物為中心的主觀觀點來寫事物的變動,並暗示想像介入現實;
-以行動動詞作為靜物的動詞(le banc s’en va);
-以形容「物」的詞來描寫人(ils prennent une couleur grise ; ils s’usent);
-以物(尤其是農村日常生活用品)來比喻人(devant Joseph comme du linge qui a trop servi);
- 聯接詞如alors, si bien que, c’est que等,以不同於一般因果邏輯的前後句關係來使用,擺放位置奇怪(devant Joseph comme du linge qui a trop servi ; alors Joseph a connu de nouveau qu’il était dans un lieu où il n’y avait plus personne ; ...);
-有些詞義非尋常的用法(以il a connu代替il a compris);
-以重複同樣的字句來強調指涉物的重要性(comme si on était arrivé au bout de la vie, au bout du monde, au bout du monde et de la vie.)
La Grande peur dans la Montagne,小說一開頭描述一群村民爭論著是否上山使用一個廢棄已久的山中屋舍(l’Alpage),兩派人當中,年長者持反對意見,因為他們仍記得二十年前在那兒所發生的不幸與傳言中的怪異超自然現象。年輕的一代則以實用及理性的觀點,反對迷信,持贊成上山的意見。年輕人這邊贏了,於是組成一個團隊準備上山。可是從一開始便接二連三發生事故,後來更發現山中的牲畜感染了疾病。為了防止傳染,村民將山路圍堵起來,不讓山上的人下來,於是山上山下形成了兩個孤立的世界。但兩者之間並不對等:代表平原村鎮的理性文明,無法迄及或理解高山上的非理性力量,可是高山上的非理性力量,卻能滲入到村鎮中來。為此而分隔的一對年輕戀人,為了相互尋找下落,陷入了瘋狂與意外之死。最後,因冰河移動,一路潰流而下,摧毀了整個鄉鎮。唯一的生還者,是一名深懂得山上礦石的怪人,他從一開頭現身,即帶有一股令人不安的異樣感。事實上,他是故事中唯一一位掌握了山的知識的人物;就某種意義來講,他也代表了高山的精神。
4. Ramuz與其當代的文學歷史背景;其作品的重要性與原創性
Ramuz文字風格獨特,描寫的是他所愛的瑞士高山峻嶺及生活其中的鄉下人。不過,我們在他同時代的法國作家當中,仍可找到幾位與他分享共同特點的作家。比如,他從口語語言出發的風格,接近Céline的嘗試;Jean Giono和他一樣關注人與自然的主題。與Georges Bernanos可相提並論的,則是有關信仰的主題。至於在描寫小人物特有的邏輯感知方面,Ramuz令人想到十九世紀中的作家Georges Sand。在Ramuz之後,1950年代的新小說(Nouveau Roman)或許與他亦有相互呼應的地方。
事實上,Ramuz 於兩次大戰後不久便去世了。死後他雖曾一度為人所遺忘,但近年來他的作品又再度受到重視,他的重要性也重獲肯定。2005年,一向以宏觀態度出版世界經典文學(而不限於法國文學)的Les Pléiades出版社編印出版了Ramuz的作品全集。對Ramuz而言,也對瑞士法語文學而言,這確實是一件大事。
----------------------------------------------------------------------
Ramuz 與作曲家Igor Stravinsky:
部落格在此附帶介紹一段與音樂有關的插曲:Ramuz在旅居法國期間,認識了來自俄國的音樂家Igor Stravinsky。兩人曾於1920年合作了一部「士兵的故事」敘事曲。
以下選播的是由法國詩人Jean Cocteau擔任說故事者的片段,以及另一段由Stravinsky 自己指揮,無旁白的樂曲。
« Histoire du Soldat: march du soldat »(Igor Stravinsky作曲,Charles-Ferdinand Ramuz作詞,Jean Cocteau : Le lecteur /敘事)
« Histoire du Soldat :Musique de la 1e scène » (Igor Stravinsky作曲,Igor Stravinsky 指揮)
----------------------------------------------------
{###_frlt1800/12/1258162482.jpg_###}
Charles-Ferdinand Ramuz 個人網站介紹
http://pages.infinit.net/poibru/ramuz/
擁有
BIOGRAPHIE
BIBLIOGRAPHIE DES OEUVRES DE C.F. RAMUZ
LES OEUVRES COMPLETES
CITATIONS ET TEXTES
L'ESTHETIQUE DE RAMUZ PAR LUI- MÊME
LE STYLE DE RAMUZ
LIENS SUR LE OUEB
等多個分項
內容完整
透過其完整介紹
可對RAMUZ有更深的瞭解
且附有La voix de Ramuz lisant
可供聆聽
提供同學們參考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高老師在演講中曾一句話帶過 說特別是在1930年代 各國族致力於尋
回覆刪除找國土上的象徵性地標
這部份是為了激發國民愛鄉愛土之心
有趣的是那時在台灣 有意去發現和宣揚台灣高山之美的是當時的日本
殖民政府 他們從新高山看到了日本本土所沒有的壯觀山景
而這也同時是個鼓吹國民觀光旅遊的時代
看看同時代其他地方發生的事 還有其他國家文學家的撰述
再比較本地的歷史 是非常有趣的
這樣可以更了解 我們同在世界的歷史脈動之中
世界之大 絕不止幾岸 要看向更遠一點的交集
si loin si proche
瑞士青年行刺希特勒 七十年後獲平反 【20:15】
回覆刪除〔中央社〕一名二十二歲的瑞士神學生預知納粹德國領袖希特勒圖謀
不軌,決定為世人除害,但行刺未果被捕犧牲,還遭瑞士當局譴責,
事隔七十年,瑞士聯邦政府才為他平反。
瑞士總統庫契賓在昨天發布的三段簡短聲明中說,當時的瑞士政府未
向國政府交涉,「對於幫助這名死囚做得太少了」。
聲明說,巴沃在當時就察覺了希特勒對全世界將造成的危害,「他應
該得到我們的肯定,並在我們的記憶中擁有一席之地」。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巴沃在慕尼黑的一場納粹儀式中企圖以手槍
行刺希特勒。但由於距離太遠,且群眾高舉手臂行納粹式敬禮,巴沃
根本沒機會開槍。
據記載,巴沃隨後幾天還企圖跟蹤希特勒,伺機下手,但他是在放棄
行刺的計畫後,在前往巴黎的火車上因沒有車票,遭蓋世太保搜出手
槍和計畫相關文件而被捕。
他在刑求下招供,於一九四一年在柏林獄中被斬首。他被囚期間,瑞
士政府不但不援助,瑞士駐德國大使還公開譴責他。
巴沃當年受審時說,他行刺的動機是因為希特勒危害人類、危害瑞士
的獨立及危害德國的基督教會。
當時納粹還沒有開始攻打鄰國,但已經大肆擴張軍備,鎮壓異己,迫
害猶太人,歐洲大陸山雨欲來。
就在巴沃企圖出手的十一月九日那天的晚間到隔日凌晨,發生震驚歐
洲的「水晶之夜」大屠殺,全德國有九十二名猶太人被殺,估計兩萬
人被逮捕送往集中營,數百間猶太教堂被焚毀,數以千計的猶太人住
家和商店被搗毀。
庫契賓的聲明中也提到巴沃的行動和水晶之夜時間上的緊密。(續)
新聞網站「瑞士資訊」報導,提案要求政府做出這項平反的國會議員
回覆刪除瑞史坦納說,瑞士政府直到現在才恢復巴沃的名譽,「是一項恥
辱」。
另一位致力巴沃平反運動的人士史賓納區也對「瑞士資訊」指出,一
九四零年時,瑞士警方甚至和蓋世太保合作,提出一份報告質疑巴沃
是同性戀者,這在納粹政權下也可能構成死罪。史賓納區說,就這件
事,政府也該道歉。
報導說,戰後在巴沃父親的奔走下,原法庭在一九五五年撤銷死刑判
決,改判五年徒刑,原因是希特勒也是一條人命,應受法律保護。但
次年徒刑判決也被撤銷,德國並向巴沃的家屬賠償四萬瑞士法郎。瑞
士政府則在一九八九年和一九九八年兩度承認以往未盡力援救巴沃。
標榜中立、和平形象的瑞士,其實擁有在二次大戰期間與納粹德國合
作的不堪歷史,這些黑暗紀錄尤其在一九九零年代大量被發掘出來,
包括銀行收取被納粹掠奪的猶太人財產、工廠生產武器供應納粹軍
需、國土開放供納粹軍隊通過,甚至把逃到瑞士的猶太人送回納粹手
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