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Lamartine 浪漫抒情詩人

13.Lamartine浪漫抒情詩人







圖引用自 http://www.lecoindespoetes.com/galeries_photos/index.php?rep=Ecrivains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詩作改編歌曲欣賞:



“Elégie” Alphonse de Lamartine



« De « Quatre petites mélodies (1920)»(Erik Satie 作曲)








“Elégie”



Que me font ces vallons, ces palais, ces chaumières?

Vains objets dont pour moi le charme est envolé;

Fleuves, rochers, forêts, solitudes si chères,

Un seul être vous manque, et tout est dépeuplé.





“Douce mer” Alphonse de Lamartine (Georges Bizet 作曲)







“Douce mer”



Murmure autour de ma nacelle,

Douce mer dont les flots chéris

Ainsi qu'une amante fidèle

Jettent une plainte éternelle

Sur ces poétiques débris.



Ah!Que j'aime à flotter sur ton onde,

À l'heure où du haut du rocher

L'oranger, la vigne féconde

Versent sur ta vague profonde

Une ombre propice au nocher!



Souvent dans ma barque sans rame

Me confiant à ton amour,

Comme pour assoupir mon âme,

Je ferme au branle de ta lame,

Mes regards fatigués du jour. Ah!





“Chant d'amour” Alphonse de Lamartine (Georges Bizets作曲)







“Chant d'amour”



Viens, cherchons cette ombre propice

Jusqu'à l'heure où de ce séjour

Les fleurs fermeront leur calice

Aux regards languissants du jour.

Voilà ton ciel, ô mon étoile !

Soulève, oh ! soulève ce voile,

Éclaire la nuit de ces lieux ;

Parle, chante, rêve, soupire,

Pourvu que mon regard attire

Un regard errant de tes yeux.



Laisse-moi parsemer de roses

La tendre mousse où tu t'assieds,

Et près du lit où tu reposes

Laisse-moi m'asseoir à tes pieds.

Heureux le gazon que tu foules,

Et le bouton dont tu déroules

Sous tes doigts les fraîches couleurs !

Heureuses ces coupes vermeilles

Que pressent tes lèvres, pareilles

A l’abeille, amante des fleurs !



Souviens-toi de l'heure bénie

Où les dieux, d'une tendre main,

Te répandirent sur ma vie

Comme l'ombre sur le chemin.

Depuis cette heure fortunée,

Ma vie à ta vie enchaînée,

Qui s'écoule comme un seul jour,

Est une coupe toujours pleine,

Où mes lèvres à longue haleine

Puisent l'innocence et l'amour.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專題演講 -- 從〈灰姑娘〉與〈驢皮公主〉看法國童話的興起

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



圖片出自 http://www.jeune-france.org/Nos%20immortels/Perrault.htm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演講者:古佳豔老師(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



時間:2007年10月24日13時至14時50分 



地點:文二館C2-201視聽教室



(以下故事的中譯文均出自古佳豔老師的翻譯)



內容摘要:



民間故事有著長久的口述傳統。書寫的民間故事則是從法國的Charles Perrault開始的。Perrault (1628-1703)是路易十四時代的一名幕僚官員,也可說是文化工程師,其工作包括在雕像下撰寫對君王歌功頌德的詩詞等。



Contes原是些口述民間故事,原本是在小酒館裡,萍水相逢的過客之間口耳相傳的故事,內容通常低俗不雅。後來,逐漸轉變成家庭中,褓姆/鵝媽媽對貴族或富家子弟所述說的故事。鵝媽媽代表的是農工階級的大腳婆形象。所謂的「鵝媽媽的故事」經過了挪用、改寫,予以精緻化,故事的對象便以孩童為主。



Perrault對民間故事的重視,與他在當時文學的「古今之爭」所持的立場有關:在新古典主義仍為文學主流的時代,他卻主張不應以古非今,應看重今人的文學成就,並且認為文學的題材應貼近當代人的生活,強調法國本土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而民間故事便是本土文化中不可忽略的一部份。



Perrault一生共寫了十一篇故事(contes),其中三篇以韻文撰寫,即:

La Marquise de Salusses ou la patience de Grisélidis(une « nouvelle » en vers, 1691)

Le Mercure galant : Les souhaits ridicules(un « conte en vers », 1693)

Peau d’âne(1694)



1697年再以散文寫了八篇故事,集成 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 avec des moraltiés,如下:

La Belle au bois dormant

Le Petit Chaperon rouge

La Barbe Bleue

Maître chat ou le chat botté

Les fées

Cendrillon ou la petite pantoufle de verre

Riquet à la houppe

Le Petit Poucet



其中的故事或許原先已有口述版,但是在Perrault的筆下,他添加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他創造了小紅帽chaperon,玻璃鞋pantoufle de verre等,成為貴族仕女追隨的一種奢華品味風尚。事實上,Perrault的《鵝媽媽故事集》表面上是一本為兒童而寫的法國傳統故事,但真正的讀者對象,卻是巴黎文化沙龍裡的貴族女性。



Conte就結構而言,有一故事為主文, 主要以散文撰寫。在故事的結尾,或以嵌入主文的方式,有一至二則道德教訓(moralité),以韻文撰寫。早期版本的故事集,會在刊頭附上版畫插圖,點出劇情最高潮、最關鍵點的時刻,以吸引讀者。



這裡要特別介紹〈灰姑娘〉(Cendrillon)與〈驢皮公主〉(Peau d’âne)。這兩篇故事有著諸多可比較的相同點。



                                                                                                                                 

                     *



--〈驢皮公主〉(Peau d’âne



Perrault將〈驢皮公主〉獻給一位青年女貴族,並自言獻上的,雖是一則非理性且不莊嚴雄渾,有著奇幻魔術(magique)與變形(métamorphose)的荒唐故事, 但適宜放鬆心情,以包容的心,當作不失品味的娛樂來欣賞。



                                      故事

                                                                      獻給L女侯爵

世上有些人心胸狹窄,總是眉頭深鎖。他們只能接受、認可、或者欣賞意境莊嚴雄渾的作品。我呢?恕我直言,我認為在某些時刻,最完美的心靈,也能欣賞傀儡戲,無須覺得臉紅不自在。在某些時候、某些場合,嚴肅正經的作品甚至還比不上令人愉快的荒唐故事呢!一點兒都不必驚訝,最明智的理性厭煩了過度清醒,而在食人魔和仙女出沒的故事裡,甜蜜安詳地緩緩入睡。我不畏懼言詞批判,責備我未善用餘暇時光,從事正經兒的事。我要為您講述驢皮的完整故事,滿足您聆聽的慾望



這樣的獻詞在後來的故事版本中多已被刪除。但透過這原來的獻詞,我們可以了解作者對其作品自覺的定位和他寫作的對象,了解當時這些故事的閱讀或接受情境,以及相關的社會背景。他的獻詞對象,就年紀來講是成年人,就社會階級來講是貴族,就性別來講是女性,她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會主持或參與文學沙龍,朗讀自己寫的小故事,發表詩作,也交換時尚訊息。



〈驢皮公主〉有一些現今「兒童不宜」的故事情節或暗示(注意:所謂何者為「兒童不宜」,實際上是一種特定歷史階段的認定;甚至可以說,「兒童」視為人生特殊階段,有別於「成人」,是一種特定社會與歷史階段發明出來的觀念),比如亂倫的關係,女兒對父親的反抗與叛離,以及父親與親母在這則故事中所扮演的負面角色等。



故事中的國王在許多行事作風上,顯然是個極權者,是個為所欲為的暴君。故事中的公主不是個柔弱順服的女性,而是能為自己打算,主動製造機會,且才貌雙全的女子(她善於作蛋糕,烹飪手藝是當時女性傳統教養的重點之一)。兩者之間,加上教母在一旁出主意,形成了一種迂迴抗拒的關係,也可延伸論及其中有關性別與政治對立的暗示。



就主題來講,「疾病」的隱喻在這則故事中很重要。起先是王后生病,症狀是發高燒;她在去世前所提出的國王的再婚條件,很奇怪地迫使國王只能選擇自己的女兒。王后死後,接著是國王生病,也發起高燒,而這個症狀象徵的正是他對女兒亂倫的欲望。第三個生病的是王子,當他從鑰匙孔偷窺到驢皮公主更衣時,他得了相思病,欲火中燒,也發起高燒來。



另一個重要的隱喻是「驢子」。一方面,這隻看似愚拙的動物其實是王室最重要的動物,因它能夠生產金幣,是王室最重要的財源,因此在馬廄裡享有最高的位置(國王在極度非理性的欲望驅使下,竟同意把驢子給殺了,並製成驢皮衣給公主,可見「病得不輕」)。另一方面,驢皮,也就是公主:看似低下卑賤,但實質上卻是「極美好」的人物。

 

在書寫方面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Perrault的反諷(ironie)筆調,顯現他是一位十分世故而有點狡滑的敘事者。如下文:



皇后在他懷裡過世了,國王發出了人間任何一位丈夫都無法相比的悲號。聽他日夜啜泣,大家猜想這樣的悲傷大概不會維持太久。大家也認為國王為逝去的愛情這般傷心哭泣,就像男人急著想要擺脫負擔的心情一樣。



仙女聰明博學,但是她卻不知道,強烈的情愛慾望,只要能得到滿足,根本視金子銀子為糞土。公主一提出要求,國王 即刻允諾。



有時則引用典故(allusion),對古典文學作戲謔的模仿(parodie)。如下面選文中,王子近乎暴力的舉動,影射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德》攻城的一幕描寫,也算是作者對古代文學的揶揄:



三次,在熾烈愛火的驅策下,他想要破門而入;三次,他認為自己目睹的是女神,為了怕冒犯神靈,只得拉回即將揮舞的手臂。帶著千萬思緒,他回到宮裡,每天每夜只有嘆息。他不再出席舞會,甚至連嘉年華也引不起他的興致。他厭恨打獵,對戲劇表演也不在意。他沒了食慾,每種食物都令他作噁。追究病源,癥結就在絕望與悲傷--讓他喪失了活力。



而敘事過程中,我們還可注意到「敘事者聲音的闖入」(l’intrusion de la voix du narrateur),像在下面選文中,敘事者似乎要讓讀者知其故事來源,其多聲雜音,還有敘事者所表達的極為世故的看法,透露了上流社會成員所熟悉的複雜人際關係。



  據說她在工作中有點兒匆忙,所以一只貴重的戒指竟意外從手指頭滑落到麵團裡去了。但是那些知道故事結局的人都發誓,戒指是她故意放進麵團裡頭的。

  至於我呢,坦白說我完全相信而且確定,王子在她的房門口停留時,從鑰匙孔裡偷看她,她那時就已經知道了。女人在這方面多在行,她們的眼光多神準,在別人都還沒來得及察覺前,她們就知道有人在看著她

  此外,我肯定,甚至可以發誓,她早確定她那年輕的愛人一定會發現戒指。



關於戒指,注意下面選文中述說故事的幽默語調,以及反物為主的觀點。



  但這戒指對這些手指,不是太小就是太寬,它以一貫的不屑與驕傲拒絕了每一個試戴的女孩。

  終於,不得不轉向女僕、廚娘,以及地位更低的佣人和養雞姑娘,也就是那些打掃幹粗活兒的烏合之眾。她們那些紅紅又黑黑的爪子,和之前的纖纖玉手一樣,也都希望能有快樂的命運。很多女孩伸出手指來,既肥又方,活像拿條繩子要穿針孔,想戴上王子的戒指只能說聲沒指望。




就社會層面來講,則有幾點值得注意:一、上面戒指「故意」滑掉的描述,顯現了驢皮公主作為女性的主動性與智慧。二、十七世紀的婚姻,基本上仍是政治婚姻,當時也開始訂定婚姻法,對女性的權利義務有了嚴格的規範。三、描述婚宴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歐洲人對外族帶有鄙視眼光的刻板印象,也透露了今人所無法茍同的種族歧視態度。



大家立刻為籌備婚禮而忙碌。所有的鄰國國王都受邀前來觀禮,他們穿著華貴的禮服,前來出席這場偉大的盛會。那些來自晨曦的國度的君王們,騎著壯碩的大象。而來自摩爾國度海岸邊那些又黑又醜的國王,則把小孩子嚇哭了!



至於道德教訓為嵌入式,以韻文寫成:



  我們不難理解,這個故事的目的在讓孩童了解:寧可接受最嚴苛的考驗,也不要不負責任;還有,美德可能一時受到錯怪,但是真相終將享受褒揚;以及,對抗荒唐的愛情與強占的慾望,最強而有力的理性也不過像個脆弱的柵欄;以及,戀愛的人不會吝惜世上任何財富;還有,擁有清水與黑麵包,就足以養活所有年輕的女孩,只要她有華美的衣服穿;以及,天底下的女人都認為自己最美麗,而且認為倘若著名的「三美之爭」發生在自己身上,那只金蘋果只能非她莫屬。

  驢皮的故事難置信,但只要世上有小孩,有母親、有祖母、大家都不會忘了它。



這裡Perrault假託孩童為其作品的讀者,實際上,可能只是以此為包裝,真正目的是為了保護作者自身,不讓統治者察覺或指責他對時政的諷刺(極權的國王、國家財政的不當耗費等)。



順帶一提,〈驢皮公主〉在1970年曾經法國導演Jacques Demy拍成電影,由冷豔的金髮美女巨星Cathérine Deneuve主演,是一部值得觀賞的精彩傑作。







圖出自於 http://www.france-italia.it/index.php?lingua=it&menu=665&cont=3073&citta=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Peau d’âne 電影劇照

兩圖出自於 http://www.diplomatie.gouv.fr/en/rubrique-imprim.php3?id_rubrique=5721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



--〈灰姑娘〉(Cendrillon ou la petite pantoufle de verre



與〈驢皮公主〉一樣,〈灰姑娘〉也是以女性為主角,有一「物」作為劇情轉折的關鍵,也有變裝的內容,父親的愛與權力等主題;同時,也有影射性別與政治的議題。可以說,兩個故事就像「攣生姊妹」一般。

Perrault將這個故事獻給路易十四的姪女,對於故事的定位同於〈驢皮公主〉致獻詞裡的說法。奇怪的是,他用他兒子的姓名出書,其動機耐人尋味。有批評家認為Perrault以兒子的名字署名,是為了讓公主對兒子有印象,增加日後受皇室任用的機會;但也有人認為,此舉乃是為了讓文化論戰中的敵方,無法再以這些故事攻擊他,因此借用兒子的名字。無論如何,據說大部分的文藝沙龍「圈內人」都知道這些故事的真正作者是誰,但「圈外人」──所謂「大眾讀者」──即透過印刷紙本讀到這些故事的人,則不清楚。



致:公主

  世上再也沒有其他東西像偉大的心智那般,既可以欣賞最崇高的,又可以理解最基層的事物。因此,一位公主的出身和教養使她對最崇高的事物極為熟悉,但如果她認為欣賞這些不起眼的小故事沒有什麼不妥,這時大家也不需要太訝異。

  的確,這些故事呈現了那些社會最底層的平民人家的圖像。這些平凡人家對孩子的教育很在意,這點值得讚美,也因此他們運用想像力編出不符合理性的情節,以配合這些尚未具有理性的小孩。然而,除了上天安排好要擔任這些凡夫俗子的領導人的大人物以外,誰比他們更應該深入了解這些人是怎麼過活的?



署名:您謙卑、順從的僕人,皮耶‧達曼固




〈灰姑娘〉可說是經典童話故事裡的超級巨星。這樣的故事在全球各文化傳統裡都可找到類似的版本。其主題包含家庭的權力鬥爭,壞母親與好母親,愛情與婚姻。但是灰姑娘到底是否如一般常言的,是「麻雀變鳳凰」呢?事實上,應該說她只是一時受到了不平的待遇與壓抑,最後,她終於回復了她所應得應享的身份地位。從故事一開頭,我們可推想她的父親是個沒落的貴族,續弦娶了個暴發戶的平民女子,態度非常傲慢。



  從前有個貴族續弦娶了一個全世界最驕傲、最自以為是的女人。她有兩個女兒,與她十分相像,在各方面都像是同一個模子塑造的。貴族的第一個婚姻留下了一個年紀很小的女兒。她的母親在世時曾是全世界最好的女人,這個小姑娘的溫柔善良誰都比不上,與母親一模一樣。

  婚禮和喜宴都還沒舉行完畢,後母的壞脾氣就已經顯露無遺。小女兒的善良溫柔最讓她厭惡,因為自己的兩個女兒相形之下,愈發討人厭。



灰姑娘心地善良,聰慧能幹,且具有才藝和品味。相對的,兩個後母帶來的姊姊不但在文化水準與灰姑娘相去甚遠,還會以「灰僕」這個貶抑的外號稱呼她,修養與藝文水準洩漏了她們原先的社會階級身分,而且作者也悄悄地諷刺了她們的笨拙、粗魯與難看。以下選文除了對比她們的角色性格之外,還出現了一項貴重物:落地穿衣鏡,在當時,鏡子是財富的指標。(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的鏡廳是奢華極致的表徵!)



  梳頭髮的時候,姊姊們問:「灰姑娘,如果可以去參加舞會,你會很高興吧?」

「唉!小姐,這不是在取笑我嗎?那兒不是我去的地方。」「說得也是!如果有人看到灰僕娘竟然出現在舞會上,一定笑翻了。」

  換成了是別人幫她們做頭髮,這時鐵定故意弄得她們兩人頭髮打結。不過,灰姑娘的心地太好了,把她們的頭髮梳得漂亮極了,這下子可把兩人樂壞了。

  為了讓腰身看起來更纖細,她們努力地把束腹拉了又拉、扯了又扯,最後總共弄斷了一打的束帶。兩個人還不停地在鏡子前面照來照去。



故事中的魔術變形寫得精簡巧妙,從日常生活物的小細節轉化,作了很有趣的對應,比如以「高貴」形容「老鼠灰的光澤」,從老鼠鬍鬚變作車伕「最俊俏的八字鬍」,南瓜變作馬車。雖說Perrault有著反古典文學的立場,但是他又從中學到很多東西,這裡可說是他對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e)的神話故事《變形記》(Métamorphoses)所作的幽默模彷。



接著,她又去看看捕鼠器──裡頭有六隻活生生的小老鼠。教母要灰姑娘把捕鼠器的門稍稍打開,每一隻老鼠跑出來的時候,她就用仙棒點牠一下。結果一隻隻老鼠立即變成了一匹匹威風的馬兒,組成了壯觀的六馬車隊,每匹馬身上可都帶著高貴老鼠灰的光澤

灰姑娘把捕鼠籠提了過來,裡頭有三隻大老鼠。仙女從三隻裡面捉出了觸鬚最長、最漂亮的那隻,點了牠一下,牠就變身成為魁武氣派的車伕了,嘴唇上還長著全世界最俊俏的八字鬍



服裝時尚也是故事中一個吸引讀者的地方。橘子和檸檬是來自南方貴重而稀罕的異國風味水果。由灰姑娘品味卓絕,口不出惡言,還對姊姊們以德報怨的修養來看,她的貴族的本質顯露無遺(可見這故事符合聽故事的沙龍女性貴族口味)。Perrault樂於在故事進展中如此「加油添醋」,也大大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在場所有的女士都仔細觀察她的髮型和服裝。她們私下忖度:如果能夠找到這麼豪華的布料、手工這麼細緻的裁縫,明天一定也要準備類似的行頭。

  精緻的點心來了,年輕的王子什麼也沒吃,只顧著看她。

灰姑娘走到兩位姊姊的旁邊坐了下來,對她們非常地親切,送了她們一些王子先前給她的橘子和檸檬。兩個姊姊受寵若驚,因為她們不認識她。

  聊天聲中,灰姑娘聽到了十一點三刻的鐘聲。她立即向大家行了個屈膝禮,以最快的速度離開會場。
 



從上段文字也可以看出灰姑娘本是有教養而聰明伶俐的貴族少女,並可以看出她幾乎是有點兒調皮地拿水果試探兩個姊姊。在下面的選文中,她還很會作戲,但沒什麼壞心眼兒,只是一方面保護自己,一方面為這趟歷險感到無比歡欣。從這裡也可看出灰姑娘的自信。



  灰姑娘幫她們開了門,說:「您們去了好久啊!」一邊打著哈欠,還一邊揉著眼睛,還好像剛睡醒似地伸懶腰。事實上,她們離開之後,她連想睡的念頭都沒有過

  「如果你今天也參加了舞會,」一位姊姊對她說:「一定大開眼界。今天的舞會來了個最美麗的公主,從沒有人見過這麼美的人。她還對我們很親切,給了我們一些橘子和檸檬!」

  灰姑娘滿心都是喜悅



與驢皮公主一樣,灰姑娘也是主動的。和前一個故事類似,故事的結局都有個關鍵性的辨識物,〈驢皮〉的是戒指,〈灰姑娘〉的是玻璃鞋。比較一下兩篇的寫法,可以發現這篇是以女主角為行動主體,是她主動「認出」了鞋子,主動去試穿它,並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玻璃鞋被帶到兩位姊姊這裡來了,她們盡了全力想把腳擠進去,但就是做不到。

  灰姑娘站在一旁看,認出了她的鞋子,笑著說:「我可以看看這隻鞋是不是合腳嗎?」




Perrault經常為他的故事寫兩則教訓,有時一真一假,相互矛盾。〈灰姑娘〉也有兩個教訓,但並不完全對立,也很難說哪一個更真、更重要、更有理?



    教訓

    美貌是女人的珍貴資產,

    永遠看不倦。

    但所謂天生魅力,

    是更勝一籌無價寶。

    天生魅力--

    來自教母的訓練與引導,

    終於使她成王妃

    (這故事的教訓就在此)。

    美麗女孩,髮型重要,

    天生魅力更重要。

    它讓你贏得真愛,達成目標。

    魅力是來自仙女的禮物;

    有了它,諸事可成。



    另一個教訓

    得自上天的天賦──

    聰明才智、信心勇氣,

    家世背景、世故達理,

    以及上天賦予的才能,

    雖然都是優秀條件,

    仍無法讓人真正出人頭地:

    缺乏教母教父當靠山,

    各項優勢皆徒然。



神仙教母在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定的重要性。有人認為神仙教母象徵的是足以左右女性的小小力量,等同於沙龍女作家在自己的寫作中,發揮才能,掌控作品世界的一種權力。



在此刻,教母出現了,她告訴大家事情的來龍去脈,順利地證明了驢皮的尊榮身份。(〈驢皮公主〉)

這時教母出現了,用仙棒在灰姑娘的衣服上點了一下,舊衣服馬上變得比現場所有人的衣服更華麗。(〈灰姑娘〉)



最後,還有個問題,就是華服與裝扮在兩則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什麼眾人和王子只有在驢皮公主或灰姑娘換上華服時才認得出來呢?簡言之,人要衣裝,服裝意味著社會地位(statut social)的宣示與表徵,這是社會交流必要的認識與溝通的符號。所以:一定要換衣服!



與後來專以中產階級為讀者對象的格林童話等比起來,Perrault的故事並不強調簡化而好惡分明的道德觀,也少有針對兒童讀者的種種顧慮。但其人與其故事一般,卻更複雜,更有趣,引發後人許多相互矛盾的詮釋,莫衷一是。總之,我們很難為他的一生與他的作品下定論,因而也留下了更多探索與思考的空間!



希望大家喜歡這兩則故事!◎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四

專題演講 -- 法語歌劇巡禮

{###_frlt1800/21/1588176269.jpg_###}

Orphee aux enfers 奧菲下地獄 的服裝設計圖



圖片出自 http://www.ulg.ac.be/le15jour/159/orphee.shtml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演講者:洪力行老師(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



時間地點:2007年10月9日13時至14時50分 文一館A226多元教室



內容摘要:



  今日聽歌劇,看歌劇,可說是前所未有的幸福享受。科技的進步為歌劇的欣賞帶來了視聽上的便利與新的感受。過去,在沒有錄放影機的時代,無論是聆聽歌劇唱片或現場欣賞,認真的觀眾需要事先或同時研讀紙本的整部歌劇劇本,才能清楚掌握歌詞內容。現今,看DVD可以同步對照原文字幕,近距離欣賞表演,真的是一大進步。對於講求文句,字正腔圓,咬字清晰的法語古典歌劇來講,這種新的觀賞經驗更是重要。



  以下順著時代,借由五部當今演出精湛、導演風格獨特的歌劇作品,來介紹法語歌劇。雖不能說涵蓋了所有的法語歌劇劇種與特色,但也算是幾個重要發展階段的代表作:





1.Jean-Baptiste Lully : Persée 《佩爾斯》(1682)

Tragédie lyrique en cinq actes 五幕抒情悲劇

sur un livret de Philippe Quinault d’après les Métamorphoses d’Ovide

劇本根據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





圖引用自http://www.resmusica.com/aff_articles.php3?num_art=1491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關鍵詞】

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1672)

Tragédie classique

Mise en musique

Déclamation chantée

Intelligibilité

Divertissement dansé et chanté, intégré à l’action



路易十四時代,設立了王家音樂院(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e),實則為讓Lully專營的歌劇院,專門創作和演出法語歌劇,而不再如先前多引進意大利歌劇為主。Persée為所謂的tragédie lyrique(或tragédie en musique),一般中文譯為「抒情悲劇」,但實際上應是指將悲劇譜成音樂來演唱(mise en musique)之意。這類型歌劇的故事題材往往取材自古希臘羅馬神話。當時的歌劇極為重視演唱者的咬字清晰,文意清楚(Intelligibilité),配合豐富而優雅的手勢以表達情感,是一種演唱式的朗誦(Déclamation chantée)。傳統的演出形式講求華麗的舞台效果及服飾,並在劇情中結合舞蹈表演,充份達到娛樂效果。



由Hervé Niquet指揮,加拿大Opera Atelier與Tafelmusik Baroque Orchestra演出的版本, 忠實呈現傳統演出形式,值得推薦欣賞,也值得期待他們未來的表現。





2.Jean-Philippe Rameau : Les Paladins《游俠騎士》 (1760)

comédie lyrique en trois actes 三幕抒情喜劇

sur un livret de Monticourt







圖引用自http://www.amazon.fr/Jean-Philippe-Rameau-Florissants-Compagnie-Montalvo-Hervieu/dp/B000BOFRM6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關鍵詞】

Opéra comique

La Fontaine

Parodie

choquer

Couple sérieux / couple comique

Ballets



Rameau可說是繼Lully之後最重要的法國作曲家。這部歌劇為所謂的comédie lyrique,抒情喜劇,但亦應理解為喜劇編作樂曲之意。喜歌劇的發展較悲劇晚。喜劇的主人翁為一般平民;Les Paladins 的劇本靈感來源是La Fontaine的一篇寓言詩,劇情以一對嚴肅人物和一對詼諧人物作對比(couple sérieux / couple comique)。Rameau喜歡在他的喜歌劇中謔仿悲劇(parodie),有意驚嚇(choquer)貴族觀眾,同時也是作為一種對於先存歌劇形式的批評與翻新。芭蕾舞蹈(Ballets)表演在他的作品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份量,加上其音樂有極為鮮明而活潑的節奏感,引人有躍而起舞的衝動。近年來,Rameau再度受到重視,其作品更激發了導演無限的靈感,作各種風格混淆、時代錯置、動畫及其他多媒體跨藝術形式的大膽嘗試,比如多重空間並置,虛實對位等,更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巴洛克華麗炫奇、繽紛熱鬧、變化多端的視聽效果。



William Christie指揮,La compagnie Montalvo-Hervieu舞團演出的版本,格外令人耳目一新。該舞團曾於今年六月來台演出舞作《拉摩的異想世界》,頗受注目及好評。





3.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 Orphée et Eurydice (1762, 1774, 1859)

Tragédie-opéra en trois actes 三幕悲歌劇







圖引用自http://www.amazon.fr/Gluck-Eurydice-Gardiner-Petibon-Chatelet/dp/B00005B34Y/ref=sr_1_2/403-9217201-3426837?ie=UTF8&s=dvd&qid=1192152915&sr=1-2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關鍵詞】

Novateur

Trois actes

Simplicité

Action

Choeurs

Récitatif orchestré



Gluck出身奧地利人,以著名神話題材所譜的《奧菲與尤麗蒂切》,1762年首先以意大利文版問世,之後他赴巴黎,將之改寫為法文版本(1774)。到了十九世紀,法國音樂家白遼士(Berlioz)再加以改編,由次女高音擔綱奧菲的角色。Gluck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作曲家,強調歌劇應單純簡練(Simplicité),將五幕改成三幕,劇情(Action)方面也力求單純集中,樂曲排除不必要的裝飾性花腔,並提昇合唱隊(Choeurs)的重要性。而宣敘調則不再僅以數字低音伴奏,改以管絃樂伴奏(Récitatif orchestré),更具表現力。



這部歌劇現有的各種演出錄影中,美國劇場導演Robert Wilson所導的作品以最低限為其風格特色:舞台佈景只有極簡單的幾何構圖線條,以寒冷的藍為單色或同色系調子,演唱者的手勢、動作與臉部表情皆十分節制稀少,整體形成一非常靜態的演出。奧菲是由來自捷克的次女高音Magdalena Kozena演唱。扮演愛神(Amour)的女高音Patricia Petibon嬌小可愛,有歌劇中之Amélie的身影。兩人在歌劇界前景均非常看好。





4.Jacques Fromental Halévy : La juive 猶太少女 (1835)

Opéra en cinq actes

livret: Eugène Scribe







圖引用自www.books.com.tw/.../dvdfile.php?item=D020014450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關鍵詞】

Grand opéra

Paris

Bourgeois

5 actes

bien structuré

Effets spectaculaires



「大歌劇」(Grand Opéra)原為劇院名,後來用以指十九世紀、特別是盛行於巴黎的一種歌劇類型。題材多取自歷史,而Eugène Scribe是當時很有名的劇作家。這部《猶太少女》取材自十五世紀迫害異端、排猶的歷史背景。大歌劇主要訴求的觀眾是居於政經主導地位的布爾喬亞階級,劇場風格走奢華風,五幕的大型歌劇,場面浩大,佈景繁富而華麗,極盡豪華娛樂之能事,可以和今日好萊塢大製作、大場面的電影氣勢相比擬。到了二十世紀,大歌劇在經過兩次大戰後漸趨沒落,近年來又有復興的跡象,有些作品得以再度被搬上舞台演出。



演唱老猶太人的歌者Neil Schicoff在這個製作中全心投入的演唱,將劇中最知名的男高音詠歎調唱得感人肺腑,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





5.Jacques Offenbach : Orphée aux enfers 《奧菲下地獄 或譯 天國與地獄》 (1858)

Opéra bouffe en deux actes二幕輕歌劇







圖引用自

http://www.wuz.it/Home/RicercaDVD/SchedaDVD/tabid/59/ean/5450270006649/Default.aspx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關鍵詞】

Opérette

Caricature

Parodie

Opinion publique

Citation musicale



輕歌劇(opérette)也是十九世紀法語歌劇的重要劇種。這部《天國與地獄》又是奧菲神話故事改編成歌劇的一個版本,但卻是一個極盡幽默諷刺的喜鬧劇。神話世界與當代社會交雜,劇情及人物均降格化,影射當代的意味很強。劇中,奧菲成了一名才氣平庸的音樂老師,其妻尤麗蒂切則是風騷女子。她的離去實因外遇,奧菲早已對她無情義,竊喜都還來不及;沒想到在立即現身的「輿論」(opinion publique化為劇中實際出現的角色)壓力之下,不得不勉為其難地遵照奧菲神話的古老劇碼行動,親自上天下地走一趟。在奧林匹亞山上,他假意請求天府諸神協助,並在諸神面前,心不干情不願地唱著Gluck劇中悼亡愛妻的有名旋律。眾人對這老調重彈已太熟悉,酸溜溜加不耐煩地幫著把歌曲唱完,以此「引用」(citation musicale)掏空了歌詞哀傷的情境!而以好色聞名的眾神之神朱庇特,在奧芬巴哈的時代,即使不必明講,卻人人皆知是對拿破崙三世的諷刺(caricature)。他自告奮勇下冥府,要愛神將他變化為一隻蒼蠅,鑽入囚守尤麗蒂切的牢房裡去誘惑她。兩人相見甚歡,互相調情,並唱起一段滑稽而曖昧的蒼蠅二重唱(duo de la mouche),達到喜劇的一段高潮。



Marc Minkowski近年來多指揮演出奧芬巴哈的喜劇,十分熱鬧精彩。除了《天國與地獄》之外,還有《傾城佳人》(La Belle Hélène),也是傑作。

《天國與地獄》中,飾演尤麗蒂切的是Natalie Dessay,唱朱庇特的是Laurent Naouri,兩人的演出充份發揮了喜劇天才。

文學與歌劇 -- La Cenerentola 灰姑娘

La Cenerentola

《灰姑娘》



十九世紀有名的插畫家Gustave Doré的作品



圖引用自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Image:Gustave_dore_cendrillon4.JPG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根據文學作品:Cendrillon ou la petite pantoufle de verre(Charles Perrault)

劇本:Jacopo Ferretti

作曲家:Gioacchino Rossini

樂團及指揮:Orchestra e Coro del Teatro Alla Scala ; Claudio Abbado

導演:Jean-Pierre Ponnelle

主要詮釋者(聲樂家):Frederica Von Stade ; Francisco Araiza ; Margherita Guglielmi ; Laura Zannini ; Paolo Montarsolo

片長:151 min



短評:這個有名的童話故事,在羅西尼的歌劇版當中少了一些神仙故事的元素,多了一些合理化的劇情安排、世俗面的人性刻劃以及道德教訓意義(灰姑娘是「好心有好報」!)。此外,與童話故事不同的是,歌劇的劇情結構,讓男女主角之間,在身份角色經過假扮後形成了交叉對稱關係:灰姑娘是「麻雀變鳳凰」,以公主的裝扮出現在宮廷舞會上;相對的,王子為了試探愛情,自降地位,與其僕人對調服裝與身份。不過,導演Jean-Pierre Ponelle仍回應了人們對童話世界充滿奇想的期待,把灰姑娘的家建造成一座縱剖面被掀開的兩層樓房,有如一棟巨大的娃娃屋,引發觀眾孩童般的好奇,不禁想細細玩味每樣家具擺設,就好像賞玩一件精緻奇巧的玩具一般。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演出動作誇大、表情誇張,讓這部喜劇充滿了逗趣的娛樂效果。



友善連結 http://www.alalettre.com/perrault-cendrillon.htm


2007年10月9日 星期二

文學與歌劇 -- Carmen 卡門

Carmen

《卡門》

{###_frlt1800/19/1993841879.jpg_###}

圖引用自 http://www.musicwithease.com/carmen-bizet-pictures.html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根據文學作品: Carmen (Prosper Mérimée)

劇本:Henri Meilhac et Ludovic Halevy

作曲家:Georges Bizet

樂團及指揮:Chor und Orchester Wiener Staatsoper; Carlos Kleiber

導演:Franco Zeffirelli

主要詮釋者(聲樂家):Elena Obrazstsova, Plàcido Domingo, Isobel Buchanan, Yuri Mazurok

片長:154 min



短評:在梅里美的中篇小說裡,卡門是典型的 femme fatale,是個追尋絕對自由的女人,拒絕以愛情的名義為男人所占有或束縛,也深知自己的宿命,不畏死亡。這樣的角色性格卻難以被十九世紀的歌劇觀眾所接受,不能見容於布爾喬亞階級為主的觀眾的道德觀與價值觀。因此,歌劇「卡門」就劇情來講,是個社會輿論妥協下的產物:如此一來,「歌劇中的卡門」可以充滿熱情,但不能追求絕對的獨立自由;她可以移情別戀,但不能鄙視愛情牽制的力量;卡門成了「蕩婦」,只是一般三角戀情下的受害者!劇作家甚且創作了純真的蜜凱拉與她形成對比。這些歷史社會的因素造成了從小說到歌劇之間,意義的重大轉變。

雖然如此,這部歌劇的許多樂曲,充滿戲劇性的張力,現今已家喻戶曉;藉著動人心絃的音樂,讓人可以充份感受到卡門的強烈性格,也見證了作曲家的才氣。而每一位次女高音(mezzo-soprano)都會以成功地演唱卡門為其最大的想望。

Franco Zeffirelli導演的這個版本,場面浩大、華麗壯觀,舞台空間顯得深而廣。四幕景借著燈效和佈景,各以一個主色調統籌舞台,人物眾多卻亂中有序,每每喚起如繪畫構圖般的印象。卡門顯得豪放豔麗而有江湖味,強中帶柔,充滿磁性的音色,盪氣迴腸。大家所熟悉的多明哥飾演英俊、略帶傻氣而充滿嫉妒心的士兵Don José,對比表情嚴酷的鬥牛士。精彩的演唱加上西班牙舞表演,使這部歌劇看起來熱鬧非凡而動人。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文學與歌劇 -- Manon / Manon Lescaut 曼儂

Manon / Manon Lescaut

《曼儂》



圖引用自 http://www.site-magister.com/manon.htm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Manon

《曼儂》

根據文學作品: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 Manon Lescaut (Abbé Prévost)

劇本:Henri Meilhac et Philippe Gille

作曲家:Jules Massenet

樂團及指揮:Orchester der Wiener Staatsoper ; Adam Fischer

導演:Jean-Pierre Ponnelle

主要詮釋者(聲樂家):Edita Gruberova ; Francisco Araiza ; Pierre Thau ; Hans Helm

片長:167 min





Manon Lescaut

《曼儂》

根據文學作品: 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 Manon Lescaut (Abbé Prévost)

劇本:Marco Praga, Domenico Oliva, Giulio Ricordi, Luigi Illica, Giuseppe Giacosa

作曲家:Giacomo Puccini

樂團及指揮:The Metropolitan Opera Orchestra and Chorus; James Levine

導演:Kirk Browning

主要詮釋者(聲樂家):Renata Scotto ; Plácido Domingo ; Pablo Elvira ; Renato Capecchi ; Philip Creech

片長:133 min



短評:奧爾巴哈(Erich Auerbach)在《模擬論》( Mimesis)當中曾批評小說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 Manon Lescaut中,兩個品德有缺陷的男女主角,在作者Abbé Prévost筆下,卻被提昇為可歌可泣的愛情悲劇人物。但是十九世紀的歌劇又如何看待他們兩人呢?如果拿馬斯奈的「曼儂」與普契尼的歌劇「曼儂‧蕾絲蔻」相比,再與原著對照,可發現三者在詮釋觀點上的差異:顯然,在舞台世界裡,這個故事不再有雙重的故事時空,沒有旁觀的說故事者,也沒有主人翁主觀立場的轉述。在歌劇中,兩位主要人物的性格與動機,是借場景與分幕對原著情節有所取捨而決定的。舉例來講,馬斯奈的「曼儂」一開場就擺明了奢華絢麗的物質生活對女主角的誘惑,這個性格上的傾向影響了她來日面臨危機時的抉擇。相反的,普契尼卻讓天真無比的曼儂,被男主角半騙半哄地誘拐而去。馬斯奈的曼儂出入的富貴場合,充份顯露出貴族的墮落,聚賭、耍特權而囂張;普契尼卻好似極力在保護曼儂的形象,不只省略了她「出賣」情人的過程,又讓她在包養她的貴族家中學習高尚優雅的舉止禮儀,唱著田園牧歌式的愛情頌。她是否該受到指責,或者值得他人的同情?現今社會裡,又有多少一如曼儂典型的少女在我們身邊存在?



友善連結 http://www.site-magister.com/mano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