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專題演講-法國藝文台灣漣漪:法國藝文給予台灣的波動(II)



台灣拼圖





附件1 迷園與迷宮 莫 渝



         這是一座座相連的迷人園林。

         這是一闕闕獨立的華豔宮殿。



   有這麼說法:在巴黎,不論走到哪兒,只要一轉身,塞納河就在近旁。塞納河,貫穿巴黎;巴黎,等於法國;沾觸法國,文學已經不遠了。



   偶然與法國文學錯身,還不時猶豫、踟躕,但,只要一回頭,定睛瞧看,波德萊爾、雨果、聶瓦、韓波、維尼、維邕、洪薩、杜柏雷、紀德、梵樂希……等等一連串的名字、影像、作品,陸續浮現。



   幽靈般飄浮的他們,是心靈的永恆伴侶,牽動自己的快樂和不悅。讀波德萊爾的〈信天翁〉,感應詩人的幸與不幸;讀杜柏雷的十四行詩〈幸福的人……〉,回映家鄉的優美;讀紀德的《地糧》,神往於異國情調的濃鬱感性;讀韓波的〈醉舟〉,驚訝一位17歲少年,塑造了流浪的勇邁及豐盈的意象,還扯拉異國青年困阨時的汩汩淚水;讀雨果的《悲慘世界》(孤星淚)、讀左拉的〈我控訴〉,吶喊人間有多少不公不義。……還有更多更多。



   在迷園與迷宮之間,法國文學的神彩與風貌,令我癡情忘返,也願園外的徘徊者,踏進門檻,流連蠱惑心靈的淨土。 ──2003.01.31.

(《塞納河畔――法國文學掠影》代序;《凱旋門前――法國文人翦影》代序)



附件 2 贅 語 莫 渝



   依個人接觸文學與寫作的階段畫分,1970年代,我將之歸入法國文學的研讀、收集、譯介與編輯階段。



   在編輯方面,當時整理了幾本書:《梵樂希詩文集》、《紀德研究》、《法國散文選》、《法國文學論叢》,前三書比較順利,均由陳坤崙兄主持的高雄大舞臺書苑出版社和春暉出版社問世。45萬字的《法國文學論叢》,將近650頁,在排版(當時電腦文書處理排版尚未普及,一般仍使用活字排版)一校(1977 年)後停擺,計畫進行的《波特萊爾研究》、《維尼研究》等資料匯編,則成了遙不可及的夢。



   《法國文學論叢》原書稿共分四輯,第四輯「驥尾篇」,純屬我個人當時的相關文章,稍晚,有幾篇集入拙著《走在文學邊緣》(1981年)。之後,偶爾翻得舊校稿,只覺遺憾,徒增噓唏。一幌二十餘年,2001年12月初,整理雜物,再次翻閱,仍覺惋惜。想及近日整理編印葉嘉瑩教授《迦陵學詩筆記──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無妨以最初自己接觸法國文學的筆記方式,讓書稿重現。12月27日,與友人陳謙提及,初步有新眉目。利用假日,重新整理,翌年1月16日,交稿,再經出版社商議,即目前面貌。



   原書稿,另有編後的〈結語篇〉,現摘錄部分存念:



   對於法國,對於巴黎,我有精神的嚮往,心靈的親切,雖不曾踐履其地,倒也臥遊一番。



   開始時,我猛讀徐霞村的《巴黎遊記》、徐志摩的〈巴黎的鱗爪〉、許常惠的《巴黎樂誌》、陳錦芳的《巴黎畫誌》、胡國偉的《巴黎心影》、盛成的《巴黎憶語》……,從這些文筆,我逐漸接近斯土斯民。



   1949年以前,有關法國文學論著書籍,出版數量頗多,像李璜、黃仲蘇、穆木天、徐霞村、袁昌英、徐仲年、夏炎德、吳達元……等,均有相當份量的論著問世。大部分這些著作,目前無緣一見。幸而,在台灣,一些有心人士,仍繼續從事介紹,其中較為熟悉者是黎烈文和胡品清兩位。事實上,還有許多幾乎被遺忘的人士,他們都曾默默耕耘,留下一點一滴的血汗,我擔心這些可貴的成績會遭塵封,因而自不量力的從時間灰燼中,撩撥出一部分珍珠,我相信它們都是舍利子。



   從接觸《巴黎憶語》一書,到收集他的零碎散章,盛成先生一直是我景仰的前輩,我自認可以替他編印文集,可惜未能與他聯絡上。盛成先生在台灣時期最重要的工作成績是譯介法國詩。他先後介紹了法國詩人十餘位,收進本書中有一篇介紹女詩人及兩篇論文:〈法國詩歌的研究〉和〈波動文學的法國詩壇〉,前一篇介紹到十九世紀,後一篇則為二十世紀,綜合此二篇,讀者可一脈了解法國詩的演進史。幾乎可以這麼說,本書集印的主要因素,就是想容納盛成先生的這份珍貴詩史資料。如果讀者還想閱覽法國詩史的中文資料,可參見楊允達與鍾期榮兩位的大作。楊允達先生的〈論法國詩的淵源及其流派〉,先發表於《文藝創作》62、63、64期(1956年6至8月),以後更題為〈法國詩壇歷史的演進〉發表於香港《大學生活》24、25期(1957年4月、5月)。緊接著,鍾期榮女士在《大學生活》 35、36期(1958年3月、4月),發表〈法國詩壇演進的我見〉,對楊文略作更正。



   謝康先生,學貫中西,動筆勤奮,本身為社會學的研究者,仍不時向國內文壇介紹法國文學與作家。早年在香港出版的《文藝論集》(1958年1月)與《文史論叢》(1963 年2月香港版,1978年2月台灣版)二書,收有多篇份量頗重的類似文章,另有《法國詩及民歌》譯本乙冊待印;《國語日報.書和人》專刊,不時可以拜讀到相關論著;編者特別徵得同意,選用當中四篇(現增加〈法國詩哲梵樂希〉乙篇……莫渝2003年1月記)文章收進本書。他這方面的筆耕,不容被忽視。



   香港的鍾期榮女士,也是編者心儀的一位法國文學譯介工作者。她在《大學生活》、《蕉風》等雜誌,發表了不少論著,足以成書。本書特從《大學生活》雜誌中,挑出她的三篇文章,充實內容。讀者看過謝康的〈近代法國社會小說的演進〉,再閱覽鍾女士的〈當代法國小說〉,當必可以了解法國小說的大概情形。



   徐仲年先生在1949年以前,即著有《法國文學ABC》(上下冊,1933年3月)、《法國文學的主要思潮》(1946年 11月)、《法國文學五論》、《法國文學三十講》等書。可說是法國文學的重要論著者。也有文學名著的翻譯,本書收納他的三篇文章,從這三篇〈導言〉與〈序〉,可以了解兩位小說家的風格及其創作內容。



   對於法國文學的認識與了解,國內最弱的一環是散文、戲劇和文學批評。受到限制,本論叢只有少量介紹。



   全書分作四大標題編排,讀者當可一眼辨出。「歷史篇」,側重文學史的一脈相傳,細分為文學通史、詩、小說、戲劇、文學批評五小類。「人物篇」,側重詩人作家點的認識與了解,法國重要文學家當不止這十幾位。「前言後語篇」,則是作家及其著作的介紹。列為「驥尾篇」的五篇茁作,為附錄,前四篇是讀詩札記,後一篇是編者譯介法國詩時的一份參考資料(即:〈100位法國詩人小傳〉)。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崔萬秋先生,於1966年(民國55年) 10、11月間,在《聯合報.聯合副刊》報導八篇「法國文學與日本」,詳述法國文學對日本的影響、法國文學在日本的譯介情形,是一份非常珍貴的比較文學資料。將此八篇文章發表日期列下,方便有心讀者的查閱:






























































序號





發表日期



   



 1



法國文學與日本(一)



1966.10.02.



東京漫步之十三



 2



法國文學與日本(二)



1966.10.09.



日本見聞記之六十三



 3



明治二十年之翻譯



1966.10.16.



日本見聞記之六十四



 4



明治三、四十年之翻譯



1966.10.29.



日本見聞記之六十六



 5



明治時代之自然主義文學



1966.11.05.



日本見聞記之六十七



 6



法國文學對大正文學之影響



1966.11.12.



日本見聞記之六十八



 7



昭和年代法國文學之譯介



1966.11.19.



日本見聞記之六十九



 8



法國詩歌之日譯



1966.11.26.



日本見聞記之七O


曾收進莫渝編譯《法國十九世紀詩選》


(志文版,1979



 


   二十幾度春秋,人事劇變,當年極力收集盛成、謝康、鍾期榮等人論著成績的文獻資料。1989年8月17日北京停留,親自到盛成家裡拜會,盛老先生正感冒病中,由盛夫人陪同,一道聆聽臥榻病人陸續回憶過往近兩小時,不幸,老先生已於1996 年底過世;徐仲年先生(1904~1981)稍早辭世;謝康先生情況不明;費海璣先生離休教職,安養晚年;趙瑞蕻(1915~1999)先生在1995年間有信簡來往,及互贈書刊。《法國文學論叢》書稿原收納梁宗岱(1903~1983)的〈韓波〉乙文,現抽出,由莫渝的同名文章取代。書中多位作者失聯,輕唸他們的名字,一股暖流與歉疚,油然而生。感激當初他們的譯介,增豔了法國文學的園圃。是這些文章讓我流連忘返。



                         *



   由《法國文學論叢》一分為二的兩本小書:《塞納河畔――法國文學掠影》和《凱旋門前――法國文人翦影》,這樣的內容,自然無法含蓋整體文學史的全貌,但代表性質的成分,足以使讀者在瑰麗的「法國文學園圃」逗留品賞,進而擴展閱讀相關領域。



   在國內,有關外國人名的翻譯,沒有正式統一,但,約定成俗的使用,似為主流。本書稿係不同時空下多位作者的論述,為避免前後矛盾與誤解,儘量力求一致;少數除外,以保留原作者的本意。



   編輯過程,華成素月小姐的細心與用心,將作家小檔案先行整理,呈現出來,讓原本枯燥乏味的雜亂筆記書刊,摻入窩心的喜悅,提供良好的閱讀心情,個人尤表感謝。



《法國文學論叢》原書稿,有一篇〈編後〉,本文算是〈編後的贅語〉。

──2003年1月30日,莫 渝誌於板橋

(《塞納河畔――法國文學掠影》編後;《凱旋門前――法國文人翦影》編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