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專題演講-法國藝文台灣漣漪:法國藝文給予台灣的波動(I)



Tour Effel



專題演講-法國藝文台灣漣漪:法國藝文給予台灣的波動(I)

演講者:莫渝(詩人、翻譯家、《笠》詩刊主編、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傳播學系兼任講師)

時間地點:2009年5月20日下午14時至16時30中大文學院二館C2-212教室



專題演講-法國藝文台灣漣漪:法國藝文給予台灣的波動



(本文內容,未經許可,請勿自行引用,謝謝!)



一、 前言(莫渝如何介入法國文學)

二、台灣小說家吸取法國文學

三、法國詩對台灣新詩界的影響

四、法國文學影響台灣的管道

五、台灣美術界向法國學藝的狀況

六、結語



綱 要:



一、前 言(莫渝如何介入法國文學)





   是宿命?念力?偶然?還是追求?難以明確言說,在就讀師範的青少年時代,莫渝就對寫詩產生興趣,進而嚮往深入認識法國詩歌。但是那時可以找到的中文譯介,只有一本1958年大業書店出版覃子豪翻譯的《法蘭西詩選》第一集,其中從維龍到繆塞,共介紹了九位詩人的二十三首詩作。此外,1966年,台灣商務印書館重刊了徐霞村所著的《法國文學的故事》。當時台灣,法國文學相關讀物是如此稀少,因而等到1972年莫渝有機會進修法國語文,興起一個長遠的引介計劃,包括以下三項作業:1.系統譯介法國詩,建立百位法國詩人小傳,2.收集盛成等人在台時期發表有關法國詩的文章,3.收集法國文學漢譯書籍(詳見附件2〈贅語〉)。當中,盛成(曾任台灣大學教授)的《巴黎憶語》及1948至1956年旅台期間撰寫有關法國詩人譯介文章,給予啟蒙甚多。

   之後,莫渝陸續整理編印《紀德研究》、《梵樂希詩文集》、《法國散文選》等文獻資料,翻譯出版《惡之華》、《韓波詩文集》、《馬拉美詩選集》、《雅姆抒情詩選》、散文詩集《白睡蓮》和《比利提斯之歌》(Les Chansons de Bilitis),除此之外,也有敘事類或散文譯著,如《拉封登寓言》、《異鄉人》、《小王子》,以及羅蘭巴特的《偶發事件》(Incidents)。





《比利提斯之歌》(Les Chansons de Bilitis)作者Pierre Louÿs



二、台灣小說家吸取法國文學


   葉石濤曾說:「我是吃法國文學的奶長大的。」

   事實上,日治時期,台灣的小說家多是透過日文譯介來接觸法國文學的。在賴和、前往上海發展的劉吶鷗、龍瑛宗、葉石濤等人的小說作品或文學評論著作中,都可找到法國文學的迴響,有的是內容的影射(劉吶鷗的〈熱情之骨〉可對照羅逖的《菊子夫人》),主題的借用、轉換(賴和與法朗士;葉石濤與都德、紀德),文類結構的參考(如龍瑛宗的《貘》為家族沒落史,仿左拉的系列長河小說),還有散文詩(poème en prose)的引進,或對特定文學觀的評介,如龍瑛宗的〈左拉的實驗小說論〉。





賴和 台灣新文學之父

圖片引用自http://taiwantt.org.tw/taiwanspirit/html/42.htm



   創立於1933年的「風車詩社」,成員作品吸收了超現實主義的美學理念,目前已有水蔭萍與林修二的中文文集出版。林修二是日本超現實主義重要評介學者西脇順三郎的學生,據說他曾在日本橫濱見過導演暨詩人考克多(Jean Cocteau)本人,並合影留念。

   法國文學更是對白色恐怖時期的台灣文人具有一種「紓解困厄」的意義,如葉石濤在鬱悶時會獨自躲著,大聲朗讀韓波(Arthur Rimbaud)的詩〈醉舟〉(Le Bateau Ivre日文版譯著),直致淚流滿面。



三、法國詩對台灣新詩界的影響 / 四、法國文學影響台灣的管道



   法國詩的中文譯介最早應溯及民初中國的李金髮、戴望舒、覃子豪等人的貢獻,但現今若談法國詩對台灣新詩界有何影響,則有時難以作實證的論斷,詩人本身也可能否認直接的影響或援引。然而,閱讀記憶之潛移轉化,再以近似的意象或感受,形諸文字、浮現於詩中,這樣的互文接受過程,不是不可能的。自覺而明確的吸收轉用,或可提到阿波里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的現代派之於紀弦(〈從天后宮到 Mirabeau橋〉),波特萊爾之於商禽;在署名羅馬的〈籍貫〉散文詩中,似乎重拾了波特萊爾〈異鄉人〉的問答。此外,賈克坡(Max Jacob)與裴外(Jacques Prévert)也對台灣詩作有普遍的影響。

   總的來講,就出版譯介的次數、讀者的人數以及創作上的回應來看,在台灣長久以來最受到矚目的法國文學作品應是《異鄉人》、《惡之華》與《小王子》。





波特萊爾


五、台灣美術界向法國學藝的狀況



   二戰之前,台灣畫家也是透過日本來認識法國美術。雖然與留日習畫的人數不能相比,但早年也曾有四位畫家赴法國學畫:陳清汾、顏水龍、楊三郎、劉啟祥。以顏水龍為例,有人稱他為「台灣的高更」,他現今藏於台北市立美術館、題為 « Parc Montsouris »(1931)的畫作,描繪的即是巴黎南邊的一座公園景像。戰後,則有陳慧坤、席德進、廖修平、李元亨等人留法。現今,台灣藝壇已有數不盡的留法學子。

   在台灣畫家的作品中常可隱約看到法語國家畫風的影子,如李元亨可與比利時畫家德爾沃(Paul Delvaux)相較。許武勇受塩月桃甫影響,在其畫中可看到類如立體派、野獸派的畫風,以及夏卡爾式的夢幻主題。1920年代,既創作也寫評論的王白淵曾以「密列」(Millet)自居;不過,以類似米勒農忙生活為主題長期進行系統性創作的,當推苗栗畫家張秋台的「台灣耕耘系列」。二戰期間作為法國現代藝術主流的超現實主義運動,也曾在台灣泛起了陣陣波動,2007-2008年,台北市立美術館主辦的「台灣超現實」大展為其見證。

   台灣藝術家從早年至今已有多人入選法國各大沙龍展,如朱德群、楊啟東、詹益秀等。目前台灣對於戰前戰後台法藝術交流史的研究已有相當顯著的成果。



六、結 語



現代人常以「Are you ready?」作為事情的起步鎖鑰。我卻想著「窮和尚與富和尚到遠方取經」的故事,或許可以做為個人踏入「法國文學譯介作業」的心聲。窮和尚持一缽說走就走,到達目的地,禮拜大佛,求得佛經,數年後,回到寺院,富和尚還在,要等候一切準備齊全才動身。我就是帶著窮和尚的精神與毅力介入翻譯。準備好了再出發,固然妥當;做中學,邊學邊向前,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卡繆曾替永遠在推石頭的薛西弗斯緩頰,說:「應該想像薛西弗斯是幸福的。」
把勞役當成自取的榮耀,多少可以減輕心理的不快與鬱卒,而展顏笑眉。
最後,以羅曼羅蘭說:「擁有理想,就是一股力量。」跟大家共勉。


〈請繼續參閱附件1迷園與迷宮、附件2贅語〉



***

7 則留言:

  1. 簡單的講綱整理完後 請莫老師過目一下

    他重整了結語部份

    是以第一人稱單數我發言

    所以在這個部份 為了標示陳述系統(système d'énonciation)的轉

    換 所以作為某種直接引言 特別換字體顏色區分

    莫渝老師畢竟是詩人 每一段會引一句雋永而簡短的名句為起頭或作結

    令人印象深刻 回味無窮

    這裡整理的簡要講綱是版主的拙筆 但莫渝老師看了也沒有改動用詞

    只有補充一些資料

    讓我覺得他真的是很體貼而客氣

    回覆刪除
  2. 我私下也很高興可以把賴和的肖像照加到我們這個部落格來

    拉近台灣與法國的距離

    尋找各種交會的歷史痕跡

    回覆刪除
  3. 記者趙靜瑜/專訪



    為自己成長的土地台灣譜寫〈台灣禮讚〉,黃恢弘竟被調查局無故約

    談並威脅:「台灣有這麼好嗎?」



    曾經創作〈台灣民國頌〉、〈台灣禮讚〉、〈賽維雅〉等作品的前教

    育部退休人員黃恢弘,日前因某法院不起訴案件遭調查局約談,結果

    台北市調處人員居然問他:「你為何寫〈台灣禮讚〉?台灣有那麼好

    嗎?」讓黃恢弘非常生氣,大罵現在的國民黨政府根本不疼惜台灣這

    片土地,才會問出這種話來。



    今天看到報上這則新聞 真的很生氣

    也許有天這部落格也會被關切

    到時什麼自由 人權 免受恐懼的自由 思想的自由 熱愛自由的自由

    全都在當下這個政權下消失了

    回覆刪除
  4. 理想達成的前方,還會有新的天地與理想。這樣的邁進才有快樂可言。

    倘使當明明能看的天很美很高,卻硬生生被打斷折斷翅膀眼巴巴望著天

    在泥淖上爬,那麼所謂的理想卻會是最劇痛的詛咒。



    而不論快樂亦或劇痛,都的確是股強大的力量。

    回覆刪除
  5. 我第一次跨過太平洋

    來到溫哥華

    十五個小時的時差令人昏旋

    但外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原 遠山何其遠

    我要好好觀察地球這一邊的長相

    向大家問好

    回覆刪除
  6. 搞錯了

    到蒙特婁只差十二小時

    所以溫哥華是差九小時而已

    但過太平洋減一日的感覺真的是很奇怪的時空經驗

    終於終於體會到了

    回覆刪除
  7. 又錯了

    到溫哥華是差十五小時沒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