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史小典-文藝的民主化:龐畢度中心--黃馨嬅
前言
最近台北市立美術館正在展出2009年年度大展「ARCADIE世外桃源 :龐畢度中心收藏展」,吸引了不少民眾聞名前往。而遠在法國巴黎的龐畢度中心本館則是從開幕以來,早已成為成千上萬的旅客到巴黎的行程表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這間遠近馳名、兼具多功能的文化中心,全名為喬治龐畢度國家藝術與文化中心(Centre national d'art et de culture Georges-Pompidou),簡稱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又稱波堡中心Centre Beaubourg)。每年有約六百萬人造訪,至今總共約有一億九千萬的參觀人次,在巴黎觀光客的參觀景點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
興建歷史
1968年,當時任職的法國總統喬治.龐畢度(Georges Pompidou, 1911-1974)以紀念於二次世界大戰中 戰勝納粹的著名功臣夏爾‧戴高樂將軍(Général Charles de Gaulle, 1890-1970)為由,提倡興建這個文化中心。1972年,由義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和英國建築師理查˙羅杰斯(Richard Rogers)合作設計。這棟建築物歷經五年才完成,1977年完工之時,當時的季斯卡總統(Valéry Giscard d'Estaing)決定以當時已經去世的龐畢度前總統的名字來命名為龐畢度中心。而兩位設計師也在1988年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
當時龐畢度總統的構想是,由於巴黎已經存在一個展示古典美術作品的羅浮宮,何不讓現代美術也有一棟專屬的美術館?同時不僅要能夠兼具提供二十世紀現代及當代美術作品的展示地,也要成為注入老巴黎城市一股新活力、如創作天堂的藝文文化中心,同時建築物本身更要能夠表現與眾不同的現代氣息。
今天的龐畢度中心,除了外觀似乎稍微超出當初龐畢度總統的預期的「前衛」之外,幾乎可以說是完美地實現了他當初的期許。這座跨領域、多元媒材的藝術中心所收藏的展示品可說是包羅萬象:除了傳統媒材(繪畫、雕塑、版畫、素描等)的美術作品之外,更致力於收藏1950年至今的藝術作品,還有建築、音樂、影像(電影)、文學及社會學等相關的收藏與展覽等。
龐畢度藝術文化中心至今擁有超過59,000件典藏作品,但是由於展覽的空間有限,所以即使加上每年出借的作品,能夠展示出來的典藏品大約只有總數的九分之一。於是,配合法國政府數年來推動的中央分權政策(decentralization)以及企業贊助的經營模式,龐畢度梅茨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和龐畢度阿爾瑪展演中心(Centre Pompidou - Alma)這兩個分館因而催生。此中心所需要的經費來源除了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門票收入,還有世界極為完備的藝術出版暨販賣部,以及位於頂樓可以遠眺巴黎屋頂的餐廳。
文化使命
根據龐畢度中心出版部的貝諾瓦‧柯里耶 (Benoît Collier)於2009年接受訪問時表示,龐畢度中心主要的工作使命有以下四項:
第一是藝術品的收藏與保存。龐畢度中心目前收藏了從二十世紀以降的藝術作品,目前不同領域的收藏品就有近七萬件。並且除了一般美術作品,中心收藏了攝影、影像方面的創作,也各有一段不短的歷史。
其次是展覽。龐畢度中心除了常設典藏展之外,另外主題展或藝術家的個展也常舉辦。
第三項是教學。龐畢度中心附有一座對外開放的圖書館。此外中心也出版了一系列藝術教學的書籍,試著從不同的元素介紹藝術,例如:顏色、形狀等。其中出版品通常都是英法雙語並行,也希望未來能使用更多不同的語言推廣藝術。
最後一項是交流。既然龐畢度中心有如此豐富的現代美術館藏資源,當然每年與世界各大博物館或美術館進行交流是絕不可少的。龐畢度中心約有三分之一的收藏品不斷地在世界各地「旅行」,而在今年度(2009)就在台灣展出。
建築特色
龐畢度中心是一棟特別的多功能文化中心,而最備受矚目的就是它的外表。所有的管線機組設備全部暴露在外,此建築概念是受到十九世紀土木工程學、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包浩斯設計理論、以及「英國建築電訊派」(Archigram) 的影響。
完全暴露在外的五彩管線乍看之下與文藝氣息似乎扯不上關聯,而這些管線讓龐畢度中心像是一個把內臟外翻的巨大有機生物,使得建築物本身就是一個可參觀的透明化藝術作品。這些管線的色彩區分了各種不同的提供這座建築物運作的機制設備,其中白色是表示建築物本體,綠色管線標注了水管的所在之處,空調設施為藍色,電力管路是黃色,至於紅色則是旅客的運輸設備,例如紅色的手扶梯。另外十分特別的是中心內部除了幾道必要的防火牆,固定隔間完全不存在,每層大廳裡的柱子也只有一個,因此展覽地可以隨時因應需求而有非常大的彈性來變換。
在這個重量級的多功能文化城裡,公共活動空間共有六層可供參觀,包括了位於一樓的臨時展場(南藝廊(Galerie Sud)、315展場(Espace 315)),占二、三樓的國家公共資訊圖書館,四、五樓的常設典藏展(Collections)、與六樓的一、二號展場(Galerie 1 & 2),其他尚有多個畫廊、放映室、小型商場、會議室、展演室、與停車場等等,總館面積達十萬五千平方公尺,而且只有四到五樓的現代美術館和展覽館需要門票,其他皆是免費參觀。
展望未來
2007年四月上任的龐畢度藝術中心館長愛倫˙賽邦(Alain Seban)表示,興建法國當代藝術新基地有其急迫性,也表明未來將完工的新分館龐畢度-阿爾瑪中心成立的主要的功能,是提供所有法國境內的年輕藝術家一個重要的創作展覽基地。
在2009年下半年的計畫則是會策劃跨領域慶典,一個綜合音樂會、表演活動和視覺藝術的展覽,帶有嘉年華會的性質。此外未來還將會有像是巡迴馬戲團的行動龐畢度中心、跟隨網路潮流應運而生的虛擬龐畢度中心,以及青少年中心。不難想見龐畢度中心正在試圖彌去過去展覽給一般大眾遠離生活、冰冷嚴謹的形象。
此外賽邦表示不同於羅浮宮的館藏大多是男性藝術家的作品,龐畢度中心卻擁有為數眾多的女性藝術家作品這樣的獨特資源,因此環繞著女性藝術家的展覽策劃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計畫之一。
結語
雖然甫成立之時,龐畢度中心曾受到異樣的眼光,但是時間證明它是現代藝術發展歷史中的重要里程碑。而由於法國十分重視文化藝術,在1959年便成立了文化部,並賦予所有的機構相當的自主權,其中成功的典範如龐畢度中心這個文化創意特區就非常値得台灣效法推廣。
如賽邦先生所表示,未來藝術的方向就如同當初設立龐畢度中心的目標一樣,是建築、視覺藝術、設計和表演藝術等共同展現的時代,而這也是龐畢度中心過去、目前和未來都在持續不斷努力成為這樣平台的動機。
參考資料
1. Centre Pompidu http://www.centrepompidou.fr/
2. 法國當代藝術指標: 龐畢度中心http://www.wretch.cc/blog/lepigeonnier/23529221
3. 一探龐畢度中心未來營運策略 http://ecran-voile.blogspot.com/2008/03/so-called-utopia-of-centre-beaubourg.html
4. 龐畢度中心 http://yufulin.pixnet.net/blog/post/2285746
5. 《典藏今藝術雜誌》2009 2月號 <龐畢度中心的營運策略>
http://chunyiyunting.blogspot.com/2009/02/artrpress-351200812.html
6. 《今藝術》2009-05-11 第200期 <以現代藝術推廣當代藝術的營運策略:訪 龐畢度中心主席賽邦>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673&page=3
7. 高科技建築之議題 / 董皇志
http://tw.myblog.yahoo.com/quencychenkimo/article?mid=228&sc=1
註釋
i 「英國建築電訊派」(Archigram)是由六位年輕建築師Warren Chalk,Peter Cook,Dennis Crompton,Ron Herron,David Greence和Mike Wdbb於1961年組成的團體。1960年代中期,一股反動的力量開始形成,鋼骨結構和玻璃帷幕式的建築式的建築工程不再需要負擔很重的稅賦,而且也不能那麼苛求創意,於是許多大樓幾乎長得一模一樣,像「電訊派」這類團體開始致力於現代化運動其它變體的追求,它們以無止境的技術開發為目標。英國建築電訊派出版與展示令人矚目的建築方案,其形式是日後高科技(High Tech)建築所慣用手法:不確定的形式、大量生產的可擴展與可插入的組件、對於太空科技形式的使用等。典型的高科技建築作品往往對技術進行象徵性表現而不是簡單地利用技術。表露形式所運用之素材,主要是以工業化大量生產的型鋼、玻璃、塑膠、金屬板、與鋼索等,其具有良好的組合性與活動性,追求動態的形式表現。
老師
回覆刪除上面興建歷史那個文字塊
倒數第四行
分權政策是{s}?!
décentralisation 手誤了?!
那是英文寫法
回覆刪除謝謝妳仔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