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紀史小典—文學家必爭之地:由龔固爾文學獎與何諾多文學獎看起

紀史小典—文學家必爭之地:由龔固爾文學獎與何諾多文學獎看起--郭亭君 廖娜綺



1965何諾多文學獎得主Georges Perec

一、 前言



  « Juger un livre ou un auteur à l'aune des récompenses qu'il a collectionné serait parfaitement stupide. Mais les prix littéraires conjuguent parfois flatterie narcissique, aubaine financière et qualité esthétique. »

  「以得獎多寡來評斷一作品或作家是相當愚蠢的。但獎項的意義也只是自我誇耀、意外之財以及美感價值的結合。」取自網站--http://www.prix-litteraires.net/



  每年的十月底、十一月初,為法國的文學新季(La Rentrée Littéraire),可說是法國各大文學獎項百家爭鳴的季節。這種文學新季之現象大約形成於二十世紀初,而且與各主要文學獎的誕生有密切的關係。由於這些文學獎通常都在秋天公佈本年度的獲獎名單,所以,出版社會了趕上獲獎時刻,無不集中在八月底前出版新書,以期在十一月的各獎項上勇奪大獎。這時也同樣是各大書評家及各家媒體忙著評審以及臆測的季節。



  法國文學獎包羅萬象,除了龍頭:龔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反制龔固爾獎的何諾多獎(Prix Renaudot)、以女性書寫為主的費米娜獎(Prix Femina)、鼓勵革新的梅迪奇獎(Prix Medicis),及非主流的雙叟獎(Prix des Deux Magots)、花神獎(Prix de Flore)等,可以看出法國出版業界的興盛以及競爭。各獎多搶在這段期間公布他們心目中的年度首選。當然,獎金並非這些獎項吸引人的招牌(鞏固爾獎獎金十歐元、何諾多獎獎金零歐元),獲獎作品之對文學的影響力及重要性才是重點,當然,真正的利益來自於其後作品的銷售與作者的版權費。以下我們將從龔固爾文學獎和何諾多文學獎來看法國的文學獎現象。



二、 獎項介紹



1. 龔固爾文學獎





  龔固爾文學獎( Prix Goncourt )為最著名的文學獎,在1896年,遵照一位19世紀末的作家愛德蒙‧龔固爾(Edmond de Goncourt, 1822-1896)的遺囑所設立的,旨在紀念他早逝的弟弟。龔固爾文學獎在1903年的12月21日第一次頒發,此後每年在經過九月及十一月的評選之後,11月初都會選在巴黎第二區的Drouant餐廳公佈。



  負責評選的龔固爾學會( L’ Académie Goncourt ) 由10位委員負責,與法蘭西學院院士相同,都是由自行推派產生且為終生職。但他們除了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二的評審會議中,在Drouant餐廳享用一次免費餐會之外,並沒有任何薪水。





龔固爾學會的10位成員,攝於Drouant餐廳



由左至右依序為:Françoise Chandernagor, Tahar Ben Jelloun, Patrick Rambaud, Michel Tournier, Edmonde Charles-Roux, Robert Sabatier, Jorge Semprun, Françoise Mallet-Joris, Bernard Pivot, Didier Decoin。目前的評審主席為2002年上任的Edmonde Charles-Roux。



  關於龔固爾文學獎的投票規則方面,如果遇到投了十四輪之後,還是沒有形成明顯多數,那麼評審主席的一票可視為兩票。此外,並有同一位作家一生只能領一次獎的規定。不過Romain Gary這位作家在1956年以Les Racines du ciel獲頒該獎,之後他在1975年以Émile Ajar之名出版的La Vie devant soi又再度得獎,成為唯一獲頒兩次龔固爾文學獎的作家。



  該獎主要精神是鼓勵「年輕、觀念與形式創新」的作品。雖然,獎金從1903年開始就只有5000法郎(目前為十歐元),但獲獎之後,能夠為該書帶來至少三十萬冊的銷售量,不僅能為該作者帶來名聲與版稅,也能為出版社賺上一筆,這也是龔固爾文學獎成為眾出版社的「兵家必爭之地」的原因。



  公佈龔固爾獎的隔天,獲獎的書就能受到「紅書腰」的榮譽,書店給書圍上該年度龔固爾獎的紅紙帶,並放在書店內最顯眼的地方。



2. 何諾多文學獎





  何諾多獎〈Le Prix Renaudot〉於1926年創立,當年由總計十位久候不到龔固爾獎項宣布的各報記者組成,旨在修正並彌補龔固爾獎之遺憾。何諾多獎是以法國報業先驅戴歐發斯特˙何諾多〈Théophraste Renaudot 1586-1653〉之名創立,他在1631年率先成立了《公報》La Gazette,因此被稱為法國報業之父。



  何諾多獎主要是頒給具新意且從未得過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作品。此獎的成立,多少有點反制龔固爾獎的意味,不僅每年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頒發,甚至宣布得獎地點也相同。每年在Drouant餐廳內,何諾多獎總在龔固爾獎揭曉後的幾分鐘內隨即公布得獎名單;為了避免與龔固爾獎選出重複的作品,何諾多獎的評審每年會選出兩本文學作品來進行遞補;也可說何諾多獎帶有彌補意味,用來修正龔固爾獎可能發生的「錯誤」選擇。



  法國著名作家包括了:以短篇小說《穿牆人》知名的作家馬歇爾˙埃梅〈Marcel Aymé〉以La Table aux crevés《死亡之桌》得獎、路易˙費迪南˙塞琳〈Louis-Ferdinand Céline〉以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黑夜盡頭的旅行》又名《長夜行》獲獎,超現實主義作家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以Les Beaux Quartiers《高尚住宅區》,喬治˙佩雷克〈Georges Perec〉以Les Choses《東西》等。此外,200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也以Le Procès-verbal《筆錄》在何諾多獎項榜上有名。有趣的是,得過此獎的作家多數會成為往後幾年的評審。但也有得獎的作家拒絕領受此獎的,如1951年以Le Rivage des Syrtes 《西爾特沙岸》獲獎的朱利安˙葛哈克〈Julien Gracq〉。



  評委團每年依成員的年資選出一位主席主持何諾多獎的評審過程。現今的評委團成員包括了:André Bourin, André Brincourt, Christian Giudicelli, Dominique Bona, Franz-Olivier Giesbert, Georges-Olivier Châteaureynaud, 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 Jean-Noël Pancrazi, Louis Gardel, Patrick Besson。



三、近十年得獎作品分析



1. 龔固爾獎





• 1999 : Jean Echenoz Je m'en vais, Minuit.

• 2000 : Jean-Jacques Schuhl Ingrid Caven, Gallimard.

• 2001 : Jean-Christophe Rufin Rouge Brésil, Gallimard.

• 2002 : Pascal Quignard Les Ombres errantes, Grasset.

• 2003 : Jacques-Pierre Amette La Maîtresse de Brecht, Grasset.

• 2004 : Laurent Gaudé Le Soleil des Scorta, Actes Sud.

• 2005 : François Weyergans Trois jours chez ma mère, Grasset.

• 2006 : Jonathan Littell Les Bienveillantes, Gallimard.

• 2007 : Gilles Leroy Alabama song, Mercure de France.

• 2008 : Atiq Rahimi Syngué sabour, Pierre de patience, POL.



  以1998年至2008年這十年的得獎作品為例,其中,由Gallimard出版社所出的書籍,就佔了四本;位居第二的為Grasset出版社。獲獎作品大都集中在較為出名的幾家大出版社,如Gallimard、Grasset、Le Seuil,於是Le Canard enchaîné一報就創了一個新字Galligrasseuil來諷刺這樣的現象。



  從上述幾本書可以看出龔固爾文學獎得獎作品內容廣泛,除了文學類作品如:《在我媽媽家的三天》,也有以歷史為場景的《紅色巴西》,此外也有較為幻想的書寫如:《我告辭了》。並不侷限在於單一類型的創作,因此也更能鼓勵作者追求創新。





2. 何諾多獎





• 1999 : Daniel Picouly L'Enfant léopard, Grasset.

• 2000 : Ahmadou Kourouma Allah n'est pas obligé, Seuil.

• 2001 : Martine Le Coz Céleste, Le Rocher.

• 2002 : Gérard de Cortanze Assam, Albin Michel.

• 2003 : Philippe Claudel Les âmes grises, Stock.

• 2004 : Irène Némirovsky Suite française, Denoël.

• 2005 : Nina Bouraoui Mes mauvaises pensées, Stock.

• 2006 : Alain Mabanckou Mémoires de porc-épic, Seuil.

• 2007 : Daniel Pennac Chagrin d'école, Gallimard.

• 2008 : Tierno Monénembo Le roi de Kahel, Seuil.



  近十年的何諾多獎項列表顯示,出版社Seuil及Stock在此獎項中獨占鰲頭,十年內一共有五項作品獲獎。



  依1999年到2008年獲獎清單來分析何諾多獎的選獎喜好,我們發現其中有五部得獎作品的寫作背景皆非法國,而是法語區國家。包括了2000年的《阿拉不是一定要》、2002年的《阿桑》、2005的《心存邪念》、2006 的《豪豬回憶錄》和2008的《卡黑高原之王》。



  此外,獲獎作品類型廣泛,包括了歷史小說《豹紋少年》,童書寓言《阿拉不是一定要》、日記體小說《法蘭西組曲》、以動物為主題的小說《豪豬回憶錄》,以戰爭為背景的《灰色靈魂》等。



四、結語



  法國每年所出版的文學作品相當多、品質也有一定的保證,再加上文學獎項眾多的加持,讓法國出版業相當熱鬧。



  反觀台灣,撇開缺乏足夠的文學獎項不說,每年所出版的書籍數目或品質,皆遠遠落後於法國。目前出版的文學書籍方面以國外翻譯小說為大宗,華文作家相當缺乏,仍停留在幾個已經出名的作家身上,後起新秀沒有發展的舞台,於是轉向大眾網路平台發表作品。然而藉由部落格或BBS連載,作家得到即時的回應,雖藉此了解讀者的心,卻有可能因為如此的互動,讓作品最後走向符合大眾期待的結局。



  不過,即使文學獎行之有年的法國,仍面臨了出版商「巴結」發言關鍵的終身評審,文學獎成為該書的廣告諸如此類的問題。面臨資訊發達的時代,不僅衝擊了出版業也衝擊了作家們的形象。書是否或能否該與商業做劃分,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法國文學獎的設立,其實最大的受益者,在我們看來,並非出版商也非作者,而是既是讀者也是消費者的普羅大眾。走進書店,搶購一本有龔固爾獎紅腰帶的書,就算不看,氣質也就增添了幾分。不論是當作聖誕節的禮物,或是自己在家閱讀,都是良好的選擇。──無論如何,讀者也是處在這個文化現象中重要的一環,一本得獎作品在手,滿足的同時是這樣的虛榮感或實質的精神需求。



參考網站:

龔固爾文學獎:

http://www.academie-goncourt.fr/

http://www.republique-des-lettres.fr/10545-prix-goncourt.php


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index.php?subsite=chinese&page=chinese-notice-rgbook-PrixGoncourt.php

http://fr.wikipedia.org/wiki/Galligrasseuil

何諾多文學獎:

http://www.republique-des-lettres.fr/10549-prix-renaudot.php

http://www.fluctuat.net/5596-Prix-Renaudot

4 則留言:

  1. 〔中央社〕德國女作家慕勒(HertaMueller)今天摘下諾貝爾文學

    獎桂冠,出生於羅馬尼亞的她創作許多關於被剝奪者的小說,並且為

    言論自由奮鬥不懈。

    負責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SwedishAcademy),對慕勒描

    述「被剝奪的景況」表示推崇...。

    慕勒的母親曾被送到蘇維埃勞動營5年,慕勒自己則在拒絕當告密者

    後,受到羅馬尼亞秘密警察騷擾,促使她在1982年推出第一部短篇小

    說集。

    短篇小說集以「低地」(Niederungen or Nadirs)為名,敘述在

    羅馬尼亞德語小村的艱困生活,這部小說集很快引起羅國共黨政府注

    意,嚴予刪審。

    未經刪審的完整版本,1984年偷偷送到德國出版,引起讀者熱烈迴

    響。慕勒的小說「壓迫的探戈」(Oppressive Tango)在此後於羅

    馬尼亞發表,但她最後因批評羅國獨裁者希奧塞古(Nicolae

    Ceausescu)執政和令人畏懼的秘密警察「Securitate」,導致著

    作在自己的祖國遭到查禁。

    瑞典學院表示:「羅馬尼亞國家媒體對這些文學作品非常嚴厲批判,

    但在羅馬尼亞之外,德國媒體以非常肯定的態度接受這些著作。」

    瑞典學院常務秘書英格朗(Peter Englund)說:「我認為慕勒的文

    章中有股驚人的力量,她擁有非常、非常獨特的文風。你只要讀半

    頁,就立刻知道這是慕勒寫的。」

    他指出,「她同時有些東西要述說,部分來自她身為羅馬尼亞受迫害

    的異議份子背景,另外也因為她自己的背景:祖國的異數、政治當局

    的異數,甚至是自家的異數。」

    慕勒在共產體制於東歐各地逐步垮台之際,與丈夫於1987年移居德

    國,2年後羅馬尼亞獨裁者希奧塞古遭人民推翻。    慕勒的作品

    多以德語書寫,但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包括

    「護照」(The Passport)、「風中綠李」(The Land of

    Green Plums)、「單腳行者」(Traveling on One Leg)和

    「約定」(TheAppointment)。

    。(譯者:中央社蔡和穎)

    回覆刪除
  2. 言論自由的可貴

    台灣人民體會到了 並且漸漸懂得珍惜 運用 與捍衛了

    這是人權的一部份啊

    回覆刪除
  3. 十四日揭幕的本屆法蘭克福書展,以中國為主題國,但在數月前,中

    國就為了熱比婭及許多中國異議作家將受邀出席,對主辦單位展開政

    治施壓。中國也因而成為這項書展有史以來最難搞、爭議最多、又最

    不合作的「合作」伴侶。



    一面和中國交手,一面還要面對德國政壇以「代理獨裁者」、「向中

    國磕頭」的火力重轟,書展主席約根布思(Juergen Boos)多次在

    公開場合表示壓力很大。



    在中國的施壓下,台灣參展名稱從過去的「台灣館」被改為「台灣出

    版人」(Taiwan Publishers),不過,主辦單位也表明,台灣的

    名稱在未來都不會更動,今年是「特殊狀況」。



    「特殊狀況」台灣館今年改名



    此外,中國為營造台灣屬於中國,自行在其國家館內設置「台灣地區

    圖書專區」,展出上百本科技和生活實用類的圖書,並在每本書封面

    貼上「本書中任何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和內容詞句一律不予承

    認」的綠色中、英文標籤。這項動作讓在場的台灣出版界人士感到不

    解。絕對的獨裁國家作風讓所有具有民主素養的西方人搖頭。



    突破黑名單 中異議作家出席



    儘管中國步步進逼,德方仍展現了相當的抗壓性。書展主席布思在開

    幕前夕的記者會上直言,「法蘭克福書展對人權受到迫害和中國對言

    論和新聞自由的限制,表達最嚴厲的批評」。德國總理梅克爾更在和

    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共同主持開幕式時,強調就政治、經濟自由和

    言論自由而言,中國有其世界責任,她並當面要習近平「保障中國出

    版人和作家必要的自由」,一席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



    此外,中國力阻出席的「黑名單」包括旅居法國的作家高行健、英國

    的楊煉和馬建、北京作家戴晴和周勍、「中國農民調查」作者陳桂棣

    和吳春桃夫婦,最終仍在主辦單位努力下出席。他們並對中國的出版

    檢查制度提出批判。...〔自由時報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綜合報

    導〕

    回覆刪除
  4. 據說在四川地震之後

    以一句"在黨與國的關愛之下 作鬼也幸福"之類的名言

    連中國網友也罵翻的王姓作家

    (與余秋雨當時的另一句"名言"而並稱南余北王)

    正是此次法蘭克福書展中國代表團的重要成員

    想必其對黨與國的忠心 得到了黨與國的犒賞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