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從德雷福斯事件看十九世紀法國的反猶主義

張瑞珍 李婕安

 

ㄧ、前言

 

        西元1879年,德國記者Wilhelm Marr出版《反猶主義手記》,書中第一次使用了反猶主義(L’antisémitisme)這名詞,被視為是現代反猶主義的明確開始時間。

 

        廣義來說,反猶太主義即是泛指對猶太人或猶太教在思想與行為上的仇恨,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然而這樣的反猶思想和行為,至今已導致許多災難性且難以挽回的結果。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和動機;又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使得極端的反猶主義在19世紀末得以合理地發展茁壯,而不為當時的人所詬病呢

 

        1894年在法國政壇上爆發的德雷福斯事件(L'Affaire Dreyfus)即與反猶主義大有相關。德雷福斯上尉因著他猶太人的血統,在毫無實質證據的狀況下被栽贓懷疑、審判入獄。對於此案件的相關報導也多數來自有反猶傾向的報社,尤其是由Édouard Drumont主編的《La Libre Parole》,這些反猶主義者藉著德雷福斯事件大大抨擊猶太人的不是,成為法國反猶情緒醞釀高漲的幕後推手。

 

        本文將節選左拉(Émile Zola)在《震旦報》(L'Aurore)上發表的公開信《我控訴!》(J'accuse...!),進而探討反猶主義與此事件的關聯性。

 

二、選文

 

 法文原文

        Je l'ai démontré d'autre part : l'affaire Dreyfus était l'affaire des bureaux de la guerre, un officier de l'état-major, dénoncé par ses camarades de l'état-major, condamné sous la pression des chefs de l'état-major. Encore une fois, il ne peut revenir innocent sans que tout l'état-major soit coupable. Aussi les bureaux, par tous les moyens imaginables, par des campagnes de presse, par des communications, par des influences, n'ont-ils couvert Esterhazy que pour perdre une seconde fois Dreyfus. Quel coup de balai le gouvernement républicain devrait donner dans cette jésuitière, ainsi que les appelle le général Billot lui-même ! Où est-il, le ministère vraiment fort et d'un patriotisme sage, qui osera tout y refondre et tout y renouveler ? Que de gens je connais qui, devant une guerre possible, tremblent d'angoisse, en sachant dans quelles mains est la défense nationale ! et quel nid de basses intrigues, de commérages et de dilapidations, est devenu cet asile sacré, où se décide le sort de la patrie ! On s'épouvante devant le jour terrible que vient d'y jeter l'affaire Dreyfus, ce sacrifice humain d'un malheureux, d'un "sale juif" ! Ah ! tout ce qui s'est agité là de démence et de sottise, des imaginations folles, des pratiques de basse police, des moeurs d'inquisition et de tyrannies, le bon plaisir de quelques galonnés mettant leurs bottes sur la nation, lui rentrant dans la gorge son cri de vérité et de justice, sous le prétexte menteur et sacrilège de la raison d'Etat !

 

        Et c'est un crime encore que de s'être appuyé sur la presse immonde, que de s'être laissé défendre par toute la fripouille de Paris, de sorte que voilà la fripouille qui triomphe insolemment, dans la défaite du droit et de la simple probité. C'est un crime d'avoir accusé de troubler la France ceux qui la veulent généreuse, à la tête des nations libres et justes, lorsqu'on ourdit soi-même l'impudent complot d'imposer l'erreur, devant le monde entier. C'est un crime d'égarer l'opinion, d'utiliser pour une besogne de mort cette opinion qu'on a pervertie jusqu'à la faire délirer. C'est un crime d'empoisonner les petits et les humbles, d'exaspérer les passions de réaction et d'intolérance, en s'abritant derrière l'odieux antisémitisme, dont la grande France libérale des droits de l'homme mourra, si elle n'en est pas guérie. C'est un crime que d'exploiter le patriotisme pour des oeuvres de haine, et c'est un crime, enfin, que de faire du sabre le dieu moderne, lorsque toute la science humaine est au travail pour l'oeuvre prochaine de vérité et de justice.

— Émile ZolaJ’accuse…!

中文譯文:

        如同我剛剛向您陳述的,德雷福斯事件就是陸軍事件:參謀部的一名軍官被同僚告發,在主管的壓力下被判刑。我一再地說,他若沉冤得雪,參謀部全體官員便必須認罪。因此,陸軍運用了任何想像得到的方法——在新聞上運作、聲明與暗示及各種有用的方法——袒護埃斯特哈齊,以便再判德雷福斯有罪。共和政府應當帶把掃帚到耶穌會的巢穴(比約將軍自己這樣稱呼他們)掃個乾淨!什麼地方可找到剛強、明智又愛國且具有足夠膽量徹底改革整個制度、從頭再開始的內閣?我知道不少人只要想到戰爭便不寒而慄,因為他們知道國防是由怎樣的一批人操縱的!一座神聖的教堂現在已變成了卑鄙陰險、散佈謠言、背後中傷者的狡窟,而這就是決定我們國家命運的地方!人們從德雷福斯事件中那個人的犧牲看到了那恐怖的情景。對,一個不幸、卑鄙的猶太人犧牲了。對,幾名軍官運用了一連串瘋狂、愚蠢、放縱的想像力、鄙劣的員警手段、審判官式與暴君式的手腕,卻沒有受到處分!他們用靴子踐踏國家,以國家利益為藉口,將國家要求真理及正義的呼聲塞入它的喉嚨。

 

        他們也犯了其他罪行。他們的行動是以下流報章為根據,並且讓巴黎的流氓為他們辯護——這班流氓現在耀武揚威、目中無人,同時,法律與誠實則因戰敗而受挫。當多數人要求的是一個作為自由、正義國家之首的慷慨祖國時,卻指責某些使法國陷於混亂中的人,這根本就是一起罪行——儘管真正犯了這起罪行的人正策劃誤導全世界相信他們虛構的事件是真的。誤導、操弄公眾意見並使之走上狂熱,是一項罪行;毒害謙虛、普通平民的心靈,鼓吹反動、褊狹的狂熱,自己卻躲在反猶太主義那可憎的堡壘背後,也是一項罪行。法國是人權自由的偉大搖籃,若不消除反猶太主義,便會因此而死亡。以愛國為藉口增進仇恨,是一項罪行;正當人類的科學為真理及正義而努力時,把刀劍當成現代的神祇來崇拜,也是一項罪行。

 

三、選文之歷史背景分析

 

1. 德雷福斯事件簡介

 

        18941906年間,法國政壇上歷經了場政治危機:德雷福斯事件,使得正值第三共和時期的法國陷入空前的政治分裂狀態。

 

        18949月,法國間諜部門發現總參謀部有人將法國軍事機密文件 洩露給德國駐法國的武官。負責調查的情報處僅以筆跡相同為由,以間諜罪和叛國罪逮捕德雷福斯上尉,判其終身監禁、將其流放到法屬圭亞那(Guyane)的魔鬼島le du Diable)。兩年後真相大白,盜賣文件的其實是參謀部的另一位軍官Esterhazy。但此後兩年間,陸軍部與政府卻以種種理由拒絕重審此案。

 

        18981月,左拉發表了公開信《我控訴!》,要求共和國總統出面,對此案進行公正公開的審理。此信在社會上激起強烈回響,全國上下分裂成兩派陣營:由君主派、教權派、反猶主義派、民族沙文主義者等所組成的反德雷福斯派,他們拒絕重審、堅持反猶、欲推翻共和制,以及由各式社會主義者、激進共和派、維護正義的知識份子所組成的德雷福斯派,主張重審、反對迫害猶太人、維護共和制度。兩派鬥爭激烈,特別是反德雷福斯派趁機興風作浪,在國內組織眾多起反猶示威與暴亂。

 

        18996月,Waldeck Rousseau領銜成立「保衛共和」內閣,德雷福斯一案得到重審,但仍被判十年監禁,後來在Loubet總統的赦免下,飽受折磨的德雷福斯才重獲自由。

 

        1906年,德雷福斯才得到徹底平反,名譽恢復。

 

2. 反猶主義的起源

 

        在西方文化中,自古存在著一種排猶的情緒,而這當中,可以由兩個層面來作分析。首先,就歷史層面來說,在中世紀的西歐,土地被人們視為最珍貴的財富,商業則是人們鄙視的行業。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和土地,四處遷徙,只能靠經商維持生計。此外,猶太人在許多國家的社會經濟和文化中都扮演了重大角色,是中產階級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若以人口比例來說,他們所取得的成就相當驚人。雖然並非每個猶太人都很富有,然而正因部份猶太人在財政金融上的亮眼表現引人嫉妒,必然使歐洲各國其他民族的後代心生不滿,同時對猶太人的力量感到恐懼,因此各種和猶太人有關的陰謀論大行其道,更加促使人們對這些謠言信以為真,最終使得猶太人成為社會苦難的代罪羔羊。

 

        再者,從宗教方面來看,基督教教義認為,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出賣了耶穌,所以是猶太人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就造成基督徒在情感上仇視猶太人。而「猶大」至今都還是背叛、出賣的代名詞。 在必要的時候,這個古老的定見就會再度被拿出來當作反猶的藉口,即使是自稱無神論者的中產階級也會樂於附會。 

 

        此外,再就歷史事件引發的近因來看反猶風氣何以在十九世紀逐漸熾烈,自1870年普法戰爭之後,戰敗的屈辱引起了法國社會各階層民族意識的爆發,愛國情緒瞬間高漲,以往的人道主義理想早已被丟棄在一旁。於是,在愛國主義、沙文主義的過度渲染下,反猶的情緒在十九世紀末不斷在醞釀和蔓延,而德雷福斯事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3. 法國的影響

 

        德雷福斯事件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之一,它直接影響了法國社會的政治進程,再次引起了左右兩派的衝突,政治鬥爭不斷,最終導致1905年政教分離法的通過。同時,此事件也對法國社會主義運動產生巨大的影響,法國工人黨把聲援德雷福斯看作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部分,他們認為維護一個孤獨的、受到無辜迫害的人的利益,就是在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這樣的影響在於,它將馬克思主義和民族革命的傳統結合在一起,從而為法國的社會主義運動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再者,它導致了新的政治組織的誕生聯盟的產生。一邊是由資產階級共和派、新教徒和社會主義者組成的德雷福斯派;另一邊則是由守舊派、天主教徒、軍國主義者和極端民族主義者組成的反德雷福斯派。聯盟的形成突破了以往宗教和政黨的限制,可說是法國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階段。

 

        除了政治上的影響外,德雷福斯事件也標誌著二十世紀法國知識份子的開端,為二十世紀法國社會左派知識份子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知識份子」(Intellectuel)一詞正是在此事件中所創造出來的,指的是全體教師、醫務人員、新聞記者等,由克里蒙梭在左拉發表《我控訴》後,發起了一場《知識份子宣言》的活動中所提出的詞彙,標示著原本游離在社會邊緣的知識份子,逐漸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並在法國的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

 

        最後,德雷福斯事件更直接影響了法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使支持各自派別的普通百姓產生嚴重的分化,使得法國人民的參政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總之,就各方面來說,德雷福斯事件無疑是法國近代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事件之一。

 

四、結論

 

        學者Piers Paul Read為此事件撰寫了本書The Dreyfus Affaire》,書中敘述了一些有關德雷福斯上尉本身性格德雷福斯在軍中上司的眼中是個不討喜的角色他剛毅木訥、不善與他人打交道缺乏幽默感喜愛獨自一人漫步。」這些較「獨行俠」的特點讓他不怎麼受歡迎,再加上他的猶太血統,讓他成了大家的眼中釘。在發生了軍機外洩給敵方這等罪該萬死的事件後,德雷福斯自然而然就變成了眾人懷疑的首要對象,成了代罪羔羊。

 

        德雷福斯這個「沒什麼個人特質」的個人特質,讓他成了最理想的白畫布,任人在其身上投射人們的偏見。」書中也如此提到。這讓人不禁感嘆,這影響法國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如此轟轟烈烈地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政治意識、政壇上的鬥爭、甚至使天主教宗教勢力間接崩解,到頭來就是建立在這些人們瑣碎的成見之上,這是幸,還是不幸呢?

 

五、資料來源    

 

(1) 劉金源著法國史,增訂二版,三民書局

(2) Lettre au Président de la République “J’accuse” d’Émile ZOLA pour la défense de Dreyfus


(3) 左拉我控訴


(4) 痞客邦PIXNET - 德雷福斯事件


(5) 維基百科 - 反猶太主義


(6) 維基百科 - 猶太人


(7) The Telegraph - The Dreyfus Affair by Piers Paul Read: Revie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