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frlt1800/32764/1041466286.jpg_###}
圖片引用自 : http://alsolikelife.com/shooting/2009/11/983-115-le-signe-du-lion-the-sign-of-leo-1959-eric-rohmer/
李士宏
[前言]
偶然地一次課堂中老師介紹了巴贊,在帶我們看過他的思想之後接著播放了幾部影片的片段,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部獅子星座。當時播放的片段其實相當苦澀,黑白的畫面裡,只看見男主角一直走一直走,幾乎沒有對白,沒有精采生動的情結推進,但是我卻從主角的神情動作中讀到了既寫實又深刻複雜的內心情緒,並被影片中特殊的韻味深深吸引,於是在當下我就決定要去把這部影片找來看。在從頭到尾完整欣賞過一次之後,它果然沒讓我失望,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它作為我報告研究的客體,在探討這部影片的同時,我也將藉由它來認識侯麥這位在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導演。
[故事簡介]
Pierre(以下皆譯為皮耶)是一個住在巴黎的美國人,具有音樂長才,並深信生於獅子座的自己是吉星高照的。有一天他突然接到一通電話,得知自己的阿姨去世了,而自己將繼承一大筆遺產,他高興不已,開始一個一個地邀約自己的朋友們一起慶祝一番,沒想到後來卻發現繼承遺產的另有其人,之後他便開始四處向朋友求救,但是朋友要不是出差,就是去度假了,於是求助無門的他便踏上了辛苦漫長的流浪生涯,一天比一天潦倒落魄。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已毫無希望的時候,他又突然發現自己重新獲得遺產的繼承權,於是他從地上爬了起來,興奮地大聲召告路人,邀請大家一起去他家裡同歡,最後鏡頭從地面拉到了天上,並以不斷重疊逼近的獅子星座畫面作結。
[影像]
這是一部黑白電影。雖距今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但畫面品質很不錯,沒有粗糙的粒子,也幾乎沒有明顯的損傷痕跡,若未經人為修復的話,可謂保存相當良好。在鏡頭的處理上,導演大量地使用長鏡頭以及深焦鏡頭:在呈現主角流浪過程的時候,鏡頭跟著他一路走,穿越大街小巷,沒有多餘的分鏡剪接,給人一種客觀記錄的感覺,相當寫實;而雖然影片的主角是皮耶,但透過深焦鏡頭的處理,觀眾的目光焦點不會一直完全投射在皮耶身上,而是能同時清楚地看見畫面中由近到遠各個層次的人事物,由此我們得以觀察到主角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有時候鏡頭還會從很遠的地方拍攝,讓主角只佔據畫面的一小部分,人群和車流則在他身邊不停地來回走動穿梭,因而造成一種對比:儘管他處境落魄,但沒有人會因為他而停下來,整個世界依然不斷在前進著,凸顯了主角的孤寂與無助感。
[聲音]
在上課的時候,我記得老師說過這是一部拍攝之後經過重新配音的電影。的確,影片中有著不少近於誇張的聲響,走路時鞋子與路面碰撞的聲音、摺疊紙張的聲音、把水從手上拍掉的聲音、拉衣服的聲音、擦褲子的聲音,雖然不盡然寫實,但是卻也呈現了一種特殊的效果。其實我個人一直很著迷於電影世界裡的音響效果,因為即便是現場真實收音,透過錄製設備與後製處理的轉換,最後在影院或私人播放器觀賞時由音響或耳機所呈現出來的結果,總會與現實生活中的聽覺經驗有相當的不同,不論是音場、音向的調整、或是某些區段頻率的放大或縮小所形成的音色改變、還是立體音響造成的音頻強烈衝擊耳膜的感覺,都會產生一種介於虛幻與真實之間的奇妙感受,而如果是事後特別錄製的音效,所帶來的想像空間就更大了!值得一提的是在片中貫穿全場的小提琴配樂。它是法國現代音樂大師Louis Saguer的作品。其實在這之前我並不認識他,但經過網路上的資料搜尋,我才發現他在法國,甚至在德國、比利時的樂界都是相當活躍的人物。他為本片所譜寫的小提琴配樂,其無調性的旋律線時而悽厲,時而懸疑,就如同主角飄搖的命運一樣荒誕而不可預測,在Gérard Jarry的演繹下成功地為本片營造了一種神祕詭譎又苦澀的特殊氛圍!
[賞析探討]
這是侯麥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作品。比起後來,當時他還並不是非常有名氣,這部電影推出時也沒有獲得太多的矚目和重視,票房成績自然也不理想,所以不論是在圖書館或是在網路上所能找尋到的資料都非常有限,只能從介紹侯麥導演以及他之後的作品的資料中得到線索,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對影片的感受與思考反而不會受到太多的誘導和侷限。這部影片全長不到一百分鐘,然而在經過最初二十幾分鐘的背景鋪陳之後,接下來的七十分鐘描繪的全都是主角流浪的過程,而成了整部影片的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主角歷經許多次被人打發、被人驅趕、被人斥責、追打和嘲笑,而直到遇見另一個流浪漢同伴之前,他幾乎都是一個人孤獨的走著,大部分的時候都保持著沉默。然而即便沒有言語,我們卻仍能從男主角的表情和舉手投足間看到各種細膩的情緒以及他一路的心態轉折,不論是失望、孤獨、憤世、寂寥,演員的表現雖然平實但卻都詮釋的很好,讓觀眾很能融入情境並被吸引著想繼續往下看,這麼長篇幅又趨於單調的情節若不是靠著具有一定功力的演員支撐便很容易變得呆板無聊。
侯麥的另一部作品《綠光》與本片在某種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角都是在假期裡一個人孤獨地漫遊。他曾經說過:「我要呈現的不是主角做了什麼事,而是當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內在的思考活動」,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他在詮釋這一類題材的時候,我們看著劇中角色瑣碎又似乎不知所云的活動,卻能從其中感受到細膩深層的韻味。另外,在影片中還有幾個地方讓我印象相當深刻。主角在流浪的過程中,從一開始特別跑去買去漬油擦拭褲子上的髒污,到後來衣衫襤褸隨便帶頂破帽子;從一開始很認真的找繩子綁住鞋頭的開口,到後來索性不穿;從拿錢買些便宜的東西吃,到偷拿餅乾,撿拾路邊甚至河裡被人丟棄的食物等等,導演從很多細節去呈現主角在流浪過程中不同階段處境的層次變化,相當用心。但我也注意到,到了很落魄潦倒的階段時,皮耶在路邊發洩不滿情緒的途中曾經突然收住,彷彿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是要維持一定的形象而不能失態,但這個部分呈現出來的效果卻讓我感覺到有點突兀而不太能理解,另外則是在影片接近尾聲時主角奏完小提琴曲後對觀眾的咆哮部分,我覺得演員的情緒似乎不夠飽滿,使得其咆哮的聲音和動作顯得有點勉強不自然,也許Jess Hahn對於激烈情緒的詮釋不如靜態內心情緒的演繹來的好,不過整體來說,他在片中的表現還是相當出色的。
[結語]
在影片大約六十分鐘處,出現了一場流浪漢乞討的戲,他們對著咖啡館的客人乞求施捨,卻被服務生驅趕甚至對著臉潑水,然而他們仍不願輕易放棄離開,這一幕完全表現了他們是如何地不堪以及毫無尊嚴,讓我感受相當深。也許導演並不是有意透過影片做任何道德教化或表達對社會的批判,但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確呈現了社會上某些角落的問題與現象。我認為,這個世界還是需要有人去拍這樣寫實的電影,畢竟取材於生活,貼近於生活的電影,才最能感動人心!
參考資料:
-韋朋《世界經典電影鑑賞》,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
-Eric Rohmer. Six Contes Moraux.
(《六個非道德故事》(嚴慧瑩譯),台北市:時報文化,1996。)
-Pascal Bonitzer. Eric Rohmer
(《沒有故事的故事》(鄭淑文譯),台北市:萬象圖書,1997。)
Bussière, Jean Narboni. Le goût de la beauté. Saint-Amand,1989
-《獅子星座Le signe du lion》http://blog.udn.com/georgepchuang/4642369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導讀法國《電影筆記》》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00319we/Fall637.htm
-《Louis Saguer》http://brahms.ircam.fr/composers/composer/2822/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杜米埃的諷刺漫畫與藍色長襪
{###_frlt1800/32764/1041479834.jpg_###}
正是這幅《高康大》讓杜米埃以「激起對國王政府的仇恨及蔑視、汙辱國家元首」的罪名判刑。
黃秋萍
一、前言
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如識文字率提高)與消費社會的形成,報紙得以大量印刷、廉價發行。十九世紀開始,報刊不只是傳播知識、新聞的媒介,同時也刊載了社會新聞、諷刺政府的言論,甚至是許多作家的發表空間,或是謀生工具。
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1808-1879)為十九世紀重要法國寫實主義畫家,他在政局動盪之際創作的諷刺漫畫也廣為人知。從一八三零年七月起,他在《剪影》(La Silhouette)雜誌(註1)、《諷刺漫畫》(La Caricature)週刊(註2)陸續發表許多旨在批評君主政體的政治諷刺版畫。例如他在一八三二年《諷刺漫畫》週刊所發表的《高康大》(註3)一出刊就被政府視為眼中釘,遭判入獄服刑六個月。經過牢獄之災後,他將視野擴展到社會、文化層面,敏銳地觀察階級、性別差異,在《喧鬧》(Le Charivari)(註4)日報中,刊登大量風格顯著的漫畫,酌以相互輝映的詼諧的文字,反應社會現象。當時,著名女作家斯達爾夫人(Madame de Staël)、喬治‧桑(George Sand)等人,皆影響了女性追求知識的風潮,對於這些女才子、女作家,杜米埃在《藍色長襪》( Les bas-bleus )系列畫作中,有他獨到的詮釋與嘲諷。
二、時代背景
(一)查禁令:
當時法國時局動盪不安,各種批判政府的報刊大量湧現,為了使知識言論傳播更為迅速,帶著插畫的小報相當風行,因為視覺圖像的刺激,往往比文字更來得直接。政府對於這些異議心生畏懼,於是,在一八三五年,七月王朝不願實施以往通過的新聞自由規定,通過壓制新聞自由的「九月禁令」,任何對汙辱國王、大臣、散播共和言論的報刊、畫報皆要受罰。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杜米埃不再將矛頭指向政府,而是轉向觀察社會潮流,不畫政治諷刺畫,改畫系列漫畫,描繪栩栩如生的人物百態。
(二)知性女子的興起:
十七、十八世紀因沙龍文化應運而生仕女文學,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或許她們不能享有男性獨有的受教權,但是她們在書信、散文小品中的成就非凡。另外,封建社會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各項變革,不僅在經濟上帶來劇變,在政治上也引發激烈鬥爭。許多女性知識份子因為參與男性主導的社會運動,體認到男人爭取自由、平等,何以女人要被排除於這些權利之外?因此,舉凡男性所擁有的受教權、政治權、經濟權……女性通通都要爭取回來。女權運動便從此開始如火如荼展開。
其中,如十九世紀的女作家喬治‧桑,蔑視傳統、崇尚自由,她穿長褲、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以男性化的筆名,勤奮筆耕,作品中傳達關於兩性關係、愛情觀等具前瞻性思想,可以說是女權主義文學的先驅,影響深遠。
三、 « Les bas-bleus »藍色長襪
「Les bas-bleus」一詞是源自於西元一五九零年代始,由巴黎的迪‧普里娜女爵(Madame de Polignac)與一群知識女貴族所主持的文藝社。這批女學者,醉心於追求知識、文學,卻被拒絕於男性獨有的正規教育管道之外,於是投入文藝沙龍,與志同道合者一同鑽研學問。由於這群人在當時屬「標新立異」者,她們不穿絲襪而穿藍色絲絨長褲,這樣反傳統的裝扮,因而出現了「Bluestocking」這樣的謔稱,此詞也成為往後嘲諷女性學者的代名詞。
杜米埃在《喧鬧》日報中,發表了一系列的〈藍色長襪〉共計四十張,內容旨在諷刺十九世紀的女性傾心於文學,而忽略了母親、妻子的「天職」,同時表現了丈夫的無能為力與無奈心情。我選出了以下八張代表:
{###_frlt1800/32764/1041479835.jpg_###}
C'est singulier comme ce miroir m'aplatit la taille et me maigrit la poitrine! ... Que m'importe?... Mme. de Staël et Mr. de Buffon l'ont proclamé... le génie n'a point de sexe.
(Planche n° 1 de la série Les Bas-bleus. Publiée dans Le Charivari, le 1 jan 1844.)
{###_frlt1800/32764/1041479836.jpg_###}
Daumier, La mère est dans le feu de la composition, l'enfant est dans l'eau de la baignoire!
(Planche n°7 de la série Les Bas-bleus. Publiée dans Le Charivari, le 26 feb 1844.)
{###_frlt1800/32764/1041479837.jpg_###}
Emportez donc ça plus loin... il est impossible de travailler au milieu d'un vacarme pareil.. allez vous promener à la petite provence, et en revenant achetez de nouveaux biberons passage Choiseul!... Ah! Mr. Cabassol c'est votre premier enfant, mais je vous jure que ce sera votre dernier!
(Planche n°11 de la série Les Bas-bleus. Publiée dans Le Charivari, le 2 mars 1844.)
四、結論
在《美好年代‧巴黎片斷》中提到:「波特萊爾在一八六三年的《現代生活的畫家》(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中,以「現代性」對於一切正在改變的巴黎加以詮釋,他說到,報紙上的插畫已經不同於博物館中的畫作,服務少數的、菁英的特定觀眾,而是滲入社會大眾。」就如同杜米埃在報刊上登載的版畫,正是以當代社會面貌為題的創作。這些畫挑戰了觀者的美感經驗;帶有戲謔成分的題材與詼諧的說明文字相輔相成,讓我們得以窺見變動時代中的法國人,對於兩性關係、女性知識分子興起的看法。
這些諷刺版畫中的女性多少了傳統觀念中的女性特質,她們外型骨瘦如柴、沒有「女人味」;她們對丈夫呼來喚去、不將男人看在眼裡;她們拒絕做家事、照顧嬰兒,相反的,她們手裡隨時拿著書,不是在閱讀就是埋頭寫作。作為母親或妻子,這些女人可說是「怠忽職守」。而畫中的這些男人,跟妻子到戶外散步,看著正沉醉在書本與大自然的靈感中的太太,他只能步履闌珊地跟在屁股後面,幾乎追不上她;因為妻子醉心於文學,他們需要承擔起照顧小孩的責任;褲子破了不會補,被扔在一旁……看起來相當手足無措,抱怨著太太害他們失去權威來照顧家庭,既是千百個不願意又無可奈何。
面對社會上知性女子不再甘於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傳統腳色的積極作為,杜米埃究竟代表著感到威脅的男性,有意批評、奚落這群女作家的僭越,並對於這群占下風的丈夫深表同情?還是畫與文字的背後,其實默默支持這些知性女子,藉機反諷男性的無能?一切就由觀者自行判斷、玩味了。
註1:《剪影》(La Silhouette)雜誌,一八二九年出刊,由菲力朋(Charles Philipon)主辦的雜誌,為期兩年。
註2:《諷刺漫畫》(La Caricature)週刊,由菲力朋與姊夫加布里埃‧奧貝爾(Gabriel Aubert)所主辦的週刊,從一八三零年至一八四三年止。
註3:高康大,Gargantua,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所寫的小說《巨人傳》(Gargantua)之主角,為一食量驚人的巨人。杜米埃用此畫描繪高康大底下有一群官吏將人民的納稅錢送往他口中,這群官員有的幫忙搜刮錢財,有的躲在底下撿便宜,為一共犯結構。杜米埃用「梨形頭」呈現君王貪婪的相貌,暗諷當時復辟君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
註3:《喧鬧》(Le Charivari)日報,同樣是菲力朋創辦的日報。創刊號共發行二十萬份免費發送,這份政治諷刺報每天都刊登一幅大版面的素描。從一八三二年創刊,曾多次易主,到一九三七年停刊。
參考資料:
《杜米埃:諷刺漫畫大師》,廖瓊芳著,台北,藝術家出版,2000
《美好年代‧巴黎片斷:廣告海報中的城市故事》,李政亮著,台北,日月文化(山岳出版),2008
《法國文學史》,荷內‧巴里里著,胡其德譯,台北,麥田出版,2002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台北,女書文化,1996
《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林麗珊著,台北,五南出版,2001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 Expositions virtuelles:http://expositions.bnf.fr/daumier/index.htm
Brandei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http://bir.brandeis.edu/handle/10192/5
「笑聲中的異議:Daumier的諷刺漫畫」:http://www.wretch.cc/blog/FRLT1800/7425634
正是這幅《高康大》讓杜米埃以「激起對國王政府的仇恨及蔑視、汙辱國家元首」的罪名判刑。
黃秋萍
一、前言
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社會結構改變(如識文字率提高)與消費社會的形成,報紙得以大量印刷、廉價發行。十九世紀開始,報刊不只是傳播知識、新聞的媒介,同時也刊載了社會新聞、諷刺政府的言論,甚至是許多作家的發表空間,或是謀生工具。
杜米埃(Honoré Daumier, 1808-1879)為十九世紀重要法國寫實主義畫家,他在政局動盪之際創作的諷刺漫畫也廣為人知。從一八三零年七月起,他在《剪影》(La Silhouette)雜誌(註1)、《諷刺漫畫》(La Caricature)週刊(註2)陸續發表許多旨在批評君主政體的政治諷刺版畫。例如他在一八三二年《諷刺漫畫》週刊所發表的《高康大》(註3)一出刊就被政府視為眼中釘,遭判入獄服刑六個月。經過牢獄之災後,他將視野擴展到社會、文化層面,敏銳地觀察階級、性別差異,在《喧鬧》(Le Charivari)(註4)日報中,刊登大量風格顯著的漫畫,酌以相互輝映的詼諧的文字,反應社會現象。當時,著名女作家斯達爾夫人(Madame de Staël)、喬治‧桑(George Sand)等人,皆影響了女性追求知識的風潮,對於這些女才子、女作家,杜米埃在《藍色長襪》( Les bas-bleus )系列畫作中,有他獨到的詮釋與嘲諷。
二、時代背景
(一)查禁令:
當時法國時局動盪不安,各種批判政府的報刊大量湧現,為了使知識言論傳播更為迅速,帶著插畫的小報相當風行,因為視覺圖像的刺激,往往比文字更來得直接。政府對於這些異議心生畏懼,於是,在一八三五年,七月王朝不願實施以往通過的新聞自由規定,通過壓制新聞自由的「九月禁令」,任何對汙辱國王、大臣、散播共和言論的報刊、畫報皆要受罰。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杜米埃不再將矛頭指向政府,而是轉向觀察社會潮流,不畫政治諷刺畫,改畫系列漫畫,描繪栩栩如生的人物百態。
(二)知性女子的興起:
十七、十八世紀因沙龍文化應運而生仕女文學,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地位。或許她們不能享有男性獨有的受教權,但是她們在書信、散文小品中的成就非凡。另外,封建社會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各項變革,不僅在經濟上帶來劇變,在政治上也引發激烈鬥爭。許多女性知識份子因為參與男性主導的社會運動,體認到男人爭取自由、平等,何以女人要被排除於這些權利之外?因此,舉凡男性所擁有的受教權、政治權、經濟權……女性通通都要爭取回來。女權運動便從此開始如火如荼展開。
其中,如十九世紀的女作家喬治‧桑,蔑視傳統、崇尚自由,她穿長褲、抽雪茄、飲烈酒、騎駿馬,以男性化的筆名,勤奮筆耕,作品中傳達關於兩性關係、愛情觀等具前瞻性思想,可以說是女權主義文學的先驅,影響深遠。
三、 « Les bas-bleus »藍色長襪
「Les bas-bleus」一詞是源自於西元一五九零年代始,由巴黎的迪‧普里娜女爵(Madame de Polignac)與一群知識女貴族所主持的文藝社。這批女學者,醉心於追求知識、文學,卻被拒絕於男性獨有的正規教育管道之外,於是投入文藝沙龍,與志同道合者一同鑽研學問。由於這群人在當時屬「標新立異」者,她們不穿絲襪而穿藍色絲絨長褲,這樣反傳統的裝扮,因而出現了「Bluestocking」這樣的謔稱,此詞也成為往後嘲諷女性學者的代名詞。
杜米埃在《喧鬧》日報中,發表了一系列的〈藍色長襪〉共計四十張,內容旨在諷刺十九世紀的女性傾心於文學,而忽略了母親、妻子的「天職」,同時表現了丈夫的無能為力與無奈心情。我選出了以下八張代表:
{###_frlt1800/32764/1041479835.jpg_###}
C'est singulier comme ce miroir m'aplatit la taille et me maigrit la poitrine! ... Que m'importe?... Mme. de Staël et Mr. de Buffon l'ont proclamé... le génie n'a point de sexe.
(Planche n° 1 de la série Les Bas-bleus. Publiée dans Le Charivari, le 1 jan 1844.)
{###_frlt1800/32764/1041479836.jpg_###}
Daumier, La mère est dans le feu de la composition, l'enfant est dans l'eau de la baignoire!
(Planche n°7 de la série Les Bas-bleus. Publiée dans Le Charivari, le 26 feb 1844.)
{###_frlt1800/32764/1041479837.jpg_###}
Emportez donc ça plus loin... il est impossible de travailler au milieu d'un vacarme pareil.. allez vous promener à la petite provence, et en revenant achetez de nouveaux biberons passage Choiseul!... Ah! Mr. Cabassol c'est votre premier enfant, mais je vous jure que ce sera votre dernier!
(Planche n°11 de la série Les Bas-bleus. Publiée dans Le Charivari, le 2 mars 1844.)
四、結論
在《美好年代‧巴黎片斷》中提到:「波特萊爾在一八六三年的《現代生活的畫家》(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中,以「現代性」對於一切正在改變的巴黎加以詮釋,他說到,報紙上的插畫已經不同於博物館中的畫作,服務少數的、菁英的特定觀眾,而是滲入社會大眾。」就如同杜米埃在報刊上登載的版畫,正是以當代社會面貌為題的創作。這些畫挑戰了觀者的美感經驗;帶有戲謔成分的題材與詼諧的說明文字相輔相成,讓我們得以窺見變動時代中的法國人,對於兩性關係、女性知識分子興起的看法。
這些諷刺版畫中的女性多少了傳統觀念中的女性特質,她們外型骨瘦如柴、沒有「女人味」;她們對丈夫呼來喚去、不將男人看在眼裡;她們拒絕做家事、照顧嬰兒,相反的,她們手裡隨時拿著書,不是在閱讀就是埋頭寫作。作為母親或妻子,這些女人可說是「怠忽職守」。而畫中的這些男人,跟妻子到戶外散步,看著正沉醉在書本與大自然的靈感中的太太,他只能步履闌珊地跟在屁股後面,幾乎追不上她;因為妻子醉心於文學,他們需要承擔起照顧小孩的責任;褲子破了不會補,被扔在一旁……看起來相當手足無措,抱怨著太太害他們失去權威來照顧家庭,既是千百個不願意又無可奈何。
面對社會上知性女子不再甘於家庭中相夫教子的傳統腳色的積極作為,杜米埃究竟代表著感到威脅的男性,有意批評、奚落這群女作家的僭越,並對於這群占下風的丈夫深表同情?還是畫與文字的背後,其實默默支持這些知性女子,藉機反諷男性的無能?一切就由觀者自行判斷、玩味了。
註1:《剪影》(La Silhouette)雜誌,一八二九年出刊,由菲力朋(Charles Philipon)主辦的雜誌,為期兩年。
註2:《諷刺漫畫》(La Caricature)週刊,由菲力朋與姊夫加布里埃‧奧貝爾(Gabriel Aubert)所主辦的週刊,從一八三零年至一八四三年止。
註3:高康大,Gargantua,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所寫的小說《巨人傳》(Gargantua)之主角,為一食量驚人的巨人。杜米埃用此畫描繪高康大底下有一群官吏將人民的納稅錢送往他口中,這群官員有的幫忙搜刮錢財,有的躲在底下撿便宜,為一共犯結構。杜米埃用「梨形頭」呈現君王貪婪的相貌,暗諷當時復辟君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
註3:《喧鬧》(Le Charivari)日報,同樣是菲力朋創辦的日報。創刊號共發行二十萬份免費發送,這份政治諷刺報每天都刊登一幅大版面的素描。從一八三二年創刊,曾多次易主,到一九三七年停刊。
參考資料:
《杜米埃:諷刺漫畫大師》,廖瓊芳著,台北,藝術家出版,2000
《美好年代‧巴黎片斷:廣告海報中的城市故事》,李政亮著,台北,日月文化(山岳出版),2008
《法國文學史》,荷內‧巴里里著,胡其德譯,台北,麥田出版,2002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台北,女書文化,1996
《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林麗珊著,台北,五南出版,2001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 Expositions virtuelles:http://expositions.bnf.fr/daumier/index.htm
Brandeis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http://bir.brandeis.edu/handle/10192/5
「笑聲中的異議:Daumier的諷刺漫畫」:http://www.wretch.cc/blog/FRLT1800/7425634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對流行的追求,是唯一不退的流行
{###_frlt1800/32764/1041479831.jpg_###}
石宛諭
一.引言
身處在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我總以為生活在十九世紀沒有電腦、交通不便、資訊傳播緩慢時代的女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平日的生活不是禱告就是關在房間裡面孤獨度日,沒有熱鬧的夜生活和各式各樣的娛樂。沒想到讀了《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這本書之後,才讓我知道,其實不論哪一個時代的女性,都是同樣的愛漂亮!在十九世紀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產業,從此影響了世界各地女生的品味和喜好,這個產業就是「時尚傳播業」。
二.時尚雜誌與畫卡─綺麗幻想的泉源
十九世紀的法國,並不像今天一樣是個交通非常發達、可以隨心所欲四處遊玩的國家,巴黎對於住在鄉下的人而言,其實是個很遙遠的所在,即使是住在鄉下的貴族,也沒辦法隨時想去巴黎就立刻前往。當時的鄉下貴族們,要怎麼排遣沉悶的生活呢?我覺得這些女孩子們的方法很特別,她們藉由購買與巴黎相關的地圖、奢侈品、畫報來滿足心中對巴黎的憧憬與幻想。以下,舉《包法利夫人》一書中的女主角作為例子:
Elle s’acheta un plan de Paris, et du bout de son doigt, sur la carte, elle faisait des courses dans la capitable. Elle remontait les boulavards, s’arrêtant à chaque angle, entre les lignes des rues, devant les carrés blancs qui figurent les maisons. Les yeux fatigués à la fin, elle fermait ses paupières, et elle voyait dans les ténèbres se tordre au vent des becs de gaz, avec des marchepieds de calèches, qui se déployaient à grand fracas devant le péristyle.
Elle s’abonna à La Corbeille, journal des femmes, et au Sylphe des salons. Elle dévorait, sans en rien passer, tous les comptes rendus de premières représentations, de courese et de soirées, s’intéressait au début d’une chanteuse, à l’ouverture d’un magasin. Elle savait les modes nouvelles, l’adresse des bons tailleurs, les jours de Bois ou d’Opéra. Elle étudia dans Eugène Sue, les descriptions d’ameublements ; elle lut Balzac et George Sand, y cherchant des assouvissements imaginaires pour ses convoitises personnelles.
在《包法利夫人》一書中,艾瑪自小接受脫離現實世界的修道院教育,並且看了太多虛幻的言情小說總是一味幻想著愛情和人生應該如同小說描寫的一樣夢幻快樂。嫁給包法利先生之後,艾瑪參加了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場巴黎的舞會,更是讓她對巴黎、對貴族生活充滿帶著繽紛泡沫的幻想。而這樣的幻想始終持續而沒有破滅,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她不間斷的讀著寫滿了巴黎最新情報的「時尚報」之緣故。選文中提到的La Corbeille(《花籃》)、Sylphe des salons(《沙龍的精靈》)都是當時知名的時尚報。
{###_frlt1800/32764/1041479832.jpg_###}
(→男性服裝的畫卡)
在《包法利夫人》一書中,艾瑪自小接受脫離現實世界的修道院教育,並且看了太多虛幻的言情小說總是一味幻想著愛情和人生應該如同小說描寫的一樣夢幻快樂。嫁給包法利先生之後,艾瑪參加了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場巴黎的舞會,更是讓她對巴黎、對貴族生活充滿帶著繽紛泡沫的幻想。而這樣的幻想始終持續而沒有破滅,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她不間斷的讀著寫滿了巴黎最新情報的「時尚報」之緣故。選文中提到的La Corbeille(《花籃》)、Sylphe des salons(《沙龍的精靈》)都是當時知名的時尚報。
綜觀19世紀各家媒體,由Pierre de La Mésangère所編輯的《婦女時尚》(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艾密爾‧吉拉丹創立《時尚》(La Mode)雜誌以及費加洛報的創始人─Hippolyte de Villemessant創辦的《空氣精靈》(La Sylphide)三本雜誌最為著名。
《婦女時尚》算是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時尚雜誌之一,報導內容相比之下較為傳統保守,內容也以單純報導流行時尚為主,讀者群多為鄉下的貴族或中產階級婦女們。《時尚》雜誌則不僅僅報導流行時尚,更因著重教導讀者服裝搭配和穿著品味的新訴求而成功,並且搭配了巴爾札克、喬治‧桑等高層次的文學或報導作品來提高自身雜誌的格調,藉著細膩的描述和精緻的品味開發出了截然不同的讀者群──全法國最時髦的巴黎上流貴族社會與社交界。《空氣精靈》雜誌則是設計十分精美,每一期的雜誌都灑上了由「嬌蘭」品牌創辦人Pierre François Pascal Guerlain所調配的香水,十分特別!
在照相技術不普遍的時代,「時尚畫卡」成為了傳達流行趨勢最好的方法。這種時尚畫卡最早起源於十八世紀末附加在時尚報中的插畫,之後逐漸成為介紹服裝流行的工具。這些畫卡畫工精緻,每一張都是由時尚插畫家仔細手工上色,具有很高的獨特性及精緻的藝術價值,現今大量印刷的照片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甚至有人專門蒐集這些稀有的手工畫卡呢!
{###_frlt1800/32764/1041479833.jpg_###}
(在畫卡上,衣服的正反面皆有畫出來)
這些美麗的時尚畫卡,介紹了巴黎最新流行的服飾設計及搭配,畫這些畫卡的畫家也跟著聲名大噪,例如蘭堤(Louis Marie Lanté)、天才時尚畫家加瓦爾尼(Paul Gavarni)等等。當時還沒有成衣業的出現,因此鄉下的貴族婦女們,只能請裁縫師到家裡面,按照這些畫卡製作相似的服裝。
就這樣,當艾瑪訂閱《時尚報》的時候,這些十九世紀的時尚雜誌,已經囊括了美麗細緻的時尚畫卡、各式各樣的最新流行情報,歌劇院和舞會的資訊,社交界的「八卦」,精品店的地址,以及各種暢銷商品的消費資訊等等,絲毫不輸給今日的時尚雜誌。選文中提到:Elle savait les modes nouvelles, l’adresse des bons tailleurs, les jours de Bois ou d’Opéra.此句很明確的寫出了艾瑪可以藉由這些時尚報裡面所寫的各種舞會、歌劇的來掌握巴黎的社交資訊。
三.巴黎,流行
然而,如同《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書中所提到的,這一切全是被一個名為「巴黎」的巨大幻影所支撐著。書中提到:「當巴黎的幻影越是龐大,時尚傳播業便越是蓬勃,而當時尚傳播業越是發展,巴黎的幻影也就更形擴大。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艾瑪藉由閱讀這些時尚報,得知巴黎最新流行的服裝、裝飾品、裝潢、品味等等。我認為,艾瑪之所以買了許多導致她債台高築的奢侈品,也是因為她每天看著這些資訊,幻想著若是買了這些產品,就會離巴黎近了一些。也可以說,這些時尚報裡面的資訊就等同於那個遙遠的「巴黎」吧!
花都巴黎,優雅、奢華、浪漫又美麗。這既真實又虛幻的印象讓無數個像「艾瑪」一樣的男人女人不停歇的追逐著巴黎的幻影,不停跟緊時尚潮流的腳步,一步也不敢落後,因為只要稍微停下了腳步,似乎就會永遠被「流行」、「巴黎」給拋棄了。相比之下,生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似乎幸運也幸福許多。雖然巴黎對我們來說,仍是個十分遙遠的地方,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只要按按滑鼠,就可以看到有關巴黎各式各樣影片、照片、甚至直播新聞。比起艾瑪,我們能輕易地看到更多也更真實的巴黎,也不再把巴黎奉為流行的唯一圭臬。
不過,即使今日的我們減少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流行也多元化了,放眼望去,現代社會裡似乎仍有許多不願正視現實環境,整天盲目追逐著流行幻夢,導致自己債台高築的「艾瑪」!
參考資料:
1.Flaubert -Madame Bovary, 出版社:Le livre de poche, Paris ,1972
2.書中法文選文出自Flaubert -Madame Bovary一書中的第一部分第九章
3.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 , 鹿島茂 ,如果出版社, 2006
4.文中圖片皆翻拍自《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一書
5.http://fr.wikipedia.org/wiki/Hippolyte_de_Villemessant
石宛諭
一.引言
身處在資訊發達的二十一世紀,我總以為生活在十九世紀沒有電腦、交通不便、資訊傳播緩慢時代的女孩子和我們不一樣,平日的生活不是禱告就是關在房間裡面孤獨度日,沒有熱鬧的夜生活和各式各樣的娛樂。沒想到讀了《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這本書之後,才讓我知道,其實不論哪一個時代的女性,都是同樣的愛漂亮!在十九世紀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產業,從此影響了世界各地女生的品味和喜好,這個產業就是「時尚傳播業」。
二.時尚雜誌與畫卡─綺麗幻想的泉源
十九世紀的法國,並不像今天一樣是個交通非常發達、可以隨心所欲四處遊玩的國家,巴黎對於住在鄉下的人而言,其實是個很遙遠的所在,即使是住在鄉下的貴族,也沒辦法隨時想去巴黎就立刻前往。當時的鄉下貴族們,要怎麼排遣沉悶的生活呢?我覺得這些女孩子們的方法很特別,她們藉由購買與巴黎相關的地圖、奢侈品、畫報來滿足心中對巴黎的憧憬與幻想。以下,舉《包法利夫人》一書中的女主角作為例子:
Elle s’acheta un plan de Paris, et du bout de son doigt, sur la carte, elle faisait des courses dans la capitable. Elle remontait les boulavards, s’arrêtant à chaque angle, entre les lignes des rues, devant les carrés blancs qui figurent les maisons. Les yeux fatigués à la fin, elle fermait ses paupières, et elle voyait dans les ténèbres se tordre au vent des becs de gaz, avec des marchepieds de calèches, qui se déployaient à grand fracas devant le péristyle.
Elle s’abonna à La Corbeille, journal des femmes, et au Sylphe des salons. Elle dévorait, sans en rien passer, tous les comptes rendus de premières représentations, de courese et de soirées, s’intéressait au début d’une chanteuse, à l’ouverture d’un magasin. Elle savait les modes nouvelles, l’adresse des bons tailleurs, les jours de Bois ou d’Opéra. Elle étudia dans Eugène Sue, les descriptions d’ameublements ; elle lut Balzac et George Sand, y cherchant des assouvissements imaginaires pour ses convoitises personnelles.
在《包法利夫人》一書中,艾瑪自小接受脫離現實世界的修道院教育,並且看了太多虛幻的言情小說總是一味幻想著愛情和人生應該如同小說描寫的一樣夢幻快樂。嫁給包法利先生之後,艾瑪參加了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場巴黎的舞會,更是讓她對巴黎、對貴族生活充滿帶著繽紛泡沫的幻想。而這樣的幻想始終持續而沒有破滅,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她不間斷的讀著寫滿了巴黎最新情報的「時尚報」之緣故。選文中提到的La Corbeille(《花籃》)、Sylphe des salons(《沙龍的精靈》)都是當時知名的時尚報。
{###_frlt1800/32764/1041479832.jpg_###}
(→男性服裝的畫卡)
在《包法利夫人》一書中,艾瑪自小接受脫離現實世界的修道院教育,並且看了太多虛幻的言情小說總是一味幻想著愛情和人生應該如同小說描寫的一樣夢幻快樂。嫁給包法利先生之後,艾瑪參加了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場巴黎的舞會,更是讓她對巴黎、對貴族生活充滿帶著繽紛泡沫的幻想。而這樣的幻想始終持續而沒有破滅,有很大的部分是因為她不間斷的讀著寫滿了巴黎最新情報的「時尚報」之緣故。選文中提到的La Corbeille(《花籃》)、Sylphe des salons(《沙龍的精靈》)都是當時知名的時尚報。
綜觀19世紀各家媒體,由Pierre de La Mésangère所編輯的《婦女時尚》(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艾密爾‧吉拉丹創立《時尚》(La Mode)雜誌以及費加洛報的創始人─Hippolyte de Villemessant創辦的《空氣精靈》(La Sylphide)三本雜誌最為著名。
《婦女時尚》算是最早期、也是最重要的時尚雜誌之一,報導內容相比之下較為傳統保守,內容也以單純報導流行時尚為主,讀者群多為鄉下的貴族或中產階級婦女們。《時尚》雜誌則不僅僅報導流行時尚,更因著重教導讀者服裝搭配和穿著品味的新訴求而成功,並且搭配了巴爾札克、喬治‧桑等高層次的文學或報導作品來提高自身雜誌的格調,藉著細膩的描述和精緻的品味開發出了截然不同的讀者群──全法國最時髦的巴黎上流貴族社會與社交界。《空氣精靈》雜誌則是設計十分精美,每一期的雜誌都灑上了由「嬌蘭」品牌創辦人Pierre François Pascal Guerlain所調配的香水,十分特別!
在照相技術不普遍的時代,「時尚畫卡」成為了傳達流行趨勢最好的方法。這種時尚畫卡最早起源於十八世紀末附加在時尚報中的插畫,之後逐漸成為介紹服裝流行的工具。這些畫卡畫工精緻,每一張都是由時尚插畫家仔細手工上色,具有很高的獨特性及精緻的藝術價值,現今大量印刷的照片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甚至有人專門蒐集這些稀有的手工畫卡呢!
{###_frlt1800/32764/1041479833.jpg_###}
(在畫卡上,衣服的正反面皆有畫出來)
這些美麗的時尚畫卡,介紹了巴黎最新流行的服飾設計及搭配,畫這些畫卡的畫家也跟著聲名大噪,例如蘭堤(Louis Marie Lanté)、天才時尚畫家加瓦爾尼(Paul Gavarni)等等。當時還沒有成衣業的出現,因此鄉下的貴族婦女們,只能請裁縫師到家裡面,按照這些畫卡製作相似的服裝。
就這樣,當艾瑪訂閱《時尚報》的時候,這些十九世紀的時尚雜誌,已經囊括了美麗細緻的時尚畫卡、各式各樣的最新流行情報,歌劇院和舞會的資訊,社交界的「八卦」,精品店的地址,以及各種暢銷商品的消費資訊等等,絲毫不輸給今日的時尚雜誌。選文中提到:Elle savait les modes nouvelles, l’adresse des bons tailleurs, les jours de Bois ou d’Opéra.此句很明確的寫出了艾瑪可以藉由這些時尚報裡面所寫的各種舞會、歌劇的來掌握巴黎的社交資訊。
三.巴黎,流行
然而,如同《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書中所提到的,這一切全是被一個名為「巴黎」的巨大幻影所支撐著。書中提到:「當巴黎的幻影越是龐大,時尚傳播業便越是蓬勃,而當時尚傳播業越是發展,巴黎的幻影也就更形擴大。這是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艾瑪藉由閱讀這些時尚報,得知巴黎最新流行的服裝、裝飾品、裝潢、品味等等。我認為,艾瑪之所以買了許多導致她債台高築的奢侈品,也是因為她每天看著這些資訊,幻想著若是買了這些產品,就會離巴黎近了一些。也可以說,這些時尚報裡面的資訊就等同於那個遙遠的「巴黎」吧!
花都巴黎,優雅、奢華、浪漫又美麗。這既真實又虛幻的印象讓無數個像「艾瑪」一樣的男人女人不停歇的追逐著巴黎的幻影,不停跟緊時尚潮流的腳步,一步也不敢落後,因為只要稍微停下了腳步,似乎就會永遠被「流行」、「巴黎」給拋棄了。相比之下,生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似乎幸運也幸福許多。雖然巴黎對我們來說,仍是個十分遙遠的地方,但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只要按按滑鼠,就可以看到有關巴黎各式各樣影片、照片、甚至直播新聞。比起艾瑪,我們能輕易地看到更多也更真實的巴黎,也不再把巴黎奉為流行的唯一圭臬。
不過,即使今日的我們減少了不切實際的幻想,流行也多元化了,放眼望去,現代社會裡似乎仍有許多不願正視現實環境,整天盲目追逐著流行幻夢,導致自己債台高築的「艾瑪」!
參考資料:
1.Flaubert -Madame Bovary, 出版社:Le livre de poche, Paris ,1972
2.書中法文選文出自Flaubert -Madame Bovary一書中的第一部分第九章
3.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 , 鹿島茂 ,如果出版社, 2006
4.文中圖片皆翻拍自《明天是舞會──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一書
5.http://fr.wikipedia.org/wiki/Hippolyte_de_Villemessant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烽火中的平民時尚 大革命時的軍民服裝特色
{###_frlt1800/32764/1041479840.jpg_###}
圖片出處:http://www.french-engravings.com/old-prints-antique-engravings/Directory-en.html
董中堉
前言:
1789年,法國大革命掀起的烽火如一顆巨大的隕石深深衝撞了世界,波瀾四濺的革命意志燦爛輝煌,然而,這場驚天動地的變革不僅止於政治層面,它是一場全面性的更迭,日常生活悄悄地變動,風格品味也掀起了新的流行,其中,在法國引領世界的服飾更是首當其衝產生了變化。
法國大革命是兩大服裝風格的分水嶺,洛可可及新古典主義。在法國大革命前,從路易十四沿襲下來的奢華,柔性矯飾的洛可可風格在大革命時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新古典主義(又稱帝政風格,攝政風格),強調淡雅自然平實,吹起效仿古希臘羅馬的復古風潮。
而在大革命中最經典的服飾莫過於小紅軟帽(bonnet rouge)、三色徽、卡曼紐拉服(camagnole)、長褲(pantalon)及木底鞋(sabot)。
1. 小紅軟帽(bonnet rouge):又稱弗里吉亞無邊便帽(bonnet phrygien),其經典顏色為紅色,在十六、十七世紀,歐洲人認為此帽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為獲釋奴隸所配戴,因此成為革命的象徵物之一,人民戴上此帽表示革命的熱情,在「自由引導人民」這幅畫中的自由女神便配戴了此帽。
2. 三色徽:革命司令拉法葉侯爵設計,紅白藍三色組成,兩邊的紅藍為巴黎徽記的顏色,中間的白色則是波旁王朝的顏色,在大革命時用為集合的信物,在1792年立法要求所有男性須配戴。
3. 卡曼紐拉服:勞工階級所穿的短外套,在大革命時因一首對瑪莉皇后及君主專制者的嘲諷歌camagnole而得名。
4. 長褲(無套褲):在十八世紀,長褲被認為是不入流的下著,屬於社會階層低下人民的服飾,然而法國大革命的動力有很大一部分便是來自勞動階層,相對於貴族長至膝蓋的褲子(culotte),方便工作的長褲很快被視為反貴族教士的象徵,而後許多資產階級政客也穿上了長褲作為一種反貴族的身分認同,而無套褲漢(san-culotte)此詞為形容大革命時的群眾,同時也可以特指雅各賓黨的激進革命份子。
5. 木底鞋:木製的鞋子,多為農人勞動者穿著,型式隨不同區域有許多變化。
在革命初期追求著「平等」的概念,衣著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布料、裝飾、形式揭露了社會階級的差別,貴族身著的奢華衣飾成了其他階級的批鬥對象。而勞動階級的服飾躍上檯面成了新的風氣,政客穿著長褲和卡曼紐拉服來贏得人民的好感,而民眾也身穿革命裝束,配戴相關物品,深怕被印上「反革命」、「支持貴族」的印記;服裝變成一種身分認同、精神象徵,人的內心思想難以檢測,於是用外在容易改變的服裝來做為一種思想呈現,同時也見證了勞動、資產階級的興起。除了上面提到的經典代表服飾外,當時女性則是風行穿著「愛國婦女裝」,以深藍色為主的簡單裙裝配戴別有三色徽的黑帽。
選文:《九三年》(Quatre vingt-treize) 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第三章 國民公會
“瞧,馬拉!”
“他沒生病?”
“是生病了,瞧他穿著睡袍。”
“睡袍?”
“可不是!”
“他這人為所欲為。”
“竟敢穿著睡袍來國民公會?”
“他不是戴着桂冠來過嗎?當然可以穿睡抱來了。”
“臉是銅色,牙齒是銅綠色。”
“睡袍像是新的。”
“什麼料子?”
“棱紋乎市。”
“有條紋。”
“瞧瞧翻領。”
“是皮子。”
“老虎皮。”
“不,是白鼬皮。”
“假白鼬皮。”
“他還穿著長襪!”
“真古怪。”
“帶扣的鞋。”
“銀扣!”
“康布拉的木鞋是不會原諒他的。”
其他座位上的人假裝沒看見馬拉,談着別的事。桑托纳克斯對迪索爾说:
“你知道嗎,迪索爾?”
“什麼?”
“前貴族德‧布里埃内伯爵。”
“他曾經和前公爵德‧維勒鲁瓦一起坐牢。”
“不錯。”
“我認識他们兩人。怎麼了?”
“他們膽戰心驚,一看見監獄看守的红色無檐帽就鞠躬,有一次他們還不肯玩撲克牌,因為牌上有國王和皇后。”
此段充分表現出由衣判人的情況,馬拉的穿著為貴族式的打扮,從穿著長襪這點就知道他是穿長至膝蓋的褲子(culotte)而非長褲(pantalon),在國民公會中出現這樣的裝扮很自然地大家避而遠之,而文中提到的红色無檐帽就是指小紅軟帽,革命時期重要的象徵物,貴族為求自保拋棄自己的頭銜、和王族切割,對於革命群眾畢恭畢敬。
參考資料: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商鼎文化出版。
長褲漢
http://www.wcgarden.com/human/h51.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5%A5%97%E8%A4%B2%E6%BC%A2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習俗史》
《新编世界生活習俗史(下)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習俗史》 作者:祝曙光著
http://www.lantianyu.net/pdf32/ts040063_1.htm
圖片出處:http://www.french-engravings.com/old-prints-antique-engravings/Directory-en.html
董中堉
前言:
1789年,法國大革命掀起的烽火如一顆巨大的隕石深深衝撞了世界,波瀾四濺的革命意志燦爛輝煌,然而,這場驚天動地的變革不僅止於政治層面,它是一場全面性的更迭,日常生活悄悄地變動,風格品味也掀起了新的流行,其中,在法國引領世界的服飾更是首當其衝產生了變化。
法國大革命是兩大服裝風格的分水嶺,洛可可及新古典主義。在法國大革命前,從路易十四沿襲下來的奢華,柔性矯飾的洛可可風格在大革命時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新古典主義(又稱帝政風格,攝政風格),強調淡雅自然平實,吹起效仿古希臘羅馬的復古風潮。
而在大革命中最經典的服飾莫過於小紅軟帽(bonnet rouge)、三色徽、卡曼紐拉服(camagnole)、長褲(pantalon)及木底鞋(sabot)。
1. 小紅軟帽(bonnet rouge):又稱弗里吉亞無邊便帽(bonnet phrygien),其經典顏色為紅色,在十六、十七世紀,歐洲人認為此帽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為獲釋奴隸所配戴,因此成為革命的象徵物之一,人民戴上此帽表示革命的熱情,在「自由引導人民」這幅畫中的自由女神便配戴了此帽。
2. 三色徽:革命司令拉法葉侯爵設計,紅白藍三色組成,兩邊的紅藍為巴黎徽記的顏色,中間的白色則是波旁王朝的顏色,在大革命時用為集合的信物,在1792年立法要求所有男性須配戴。
3. 卡曼紐拉服:勞工階級所穿的短外套,在大革命時因一首對瑪莉皇后及君主專制者的嘲諷歌camagnole而得名。
4. 長褲(無套褲):在十八世紀,長褲被認為是不入流的下著,屬於社會階層低下人民的服飾,然而法國大革命的動力有很大一部分便是來自勞動階層,相對於貴族長至膝蓋的褲子(culotte),方便工作的長褲很快被視為反貴族教士的象徵,而後許多資產階級政客也穿上了長褲作為一種反貴族的身分認同,而無套褲漢(san-culotte)此詞為形容大革命時的群眾,同時也可以特指雅各賓黨的激進革命份子。
5. 木底鞋:木製的鞋子,多為農人勞動者穿著,型式隨不同區域有許多變化。
在革命初期追求著「平等」的概念,衣著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布料、裝飾、形式揭露了社會階級的差別,貴族身著的奢華衣飾成了其他階級的批鬥對象。而勞動階級的服飾躍上檯面成了新的風氣,政客穿著長褲和卡曼紐拉服來贏得人民的好感,而民眾也身穿革命裝束,配戴相關物品,深怕被印上「反革命」、「支持貴族」的印記;服裝變成一種身分認同、精神象徵,人的內心思想難以檢測,於是用外在容易改變的服裝來做為一種思想呈現,同時也見證了勞動、資產階級的興起。除了上面提到的經典代表服飾外,當時女性則是風行穿著「愛國婦女裝」,以深藍色為主的簡單裙裝配戴別有三色徽的黑帽。
選文:《九三年》(Quatre vingt-treize) 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第三章 國民公會
“瞧,馬拉!”
“他沒生病?”
“是生病了,瞧他穿著睡袍。”
“睡袍?”
“可不是!”
“他這人為所欲為。”
“竟敢穿著睡袍來國民公會?”
“他不是戴着桂冠來過嗎?當然可以穿睡抱來了。”
“臉是銅色,牙齒是銅綠色。”
“睡袍像是新的。”
“什麼料子?”
“棱紋乎市。”
“有條紋。”
“瞧瞧翻領。”
“是皮子。”
“老虎皮。”
“不,是白鼬皮。”
“假白鼬皮。”
“他還穿著長襪!”
“真古怪。”
“帶扣的鞋。”
“銀扣!”
“康布拉的木鞋是不會原諒他的。”
其他座位上的人假裝沒看見馬拉,談着別的事。桑托纳克斯對迪索爾说:
“你知道嗎,迪索爾?”
“什麼?”
“前貴族德‧布里埃内伯爵。”
“他曾經和前公爵德‧維勒鲁瓦一起坐牢。”
“不錯。”
“我認識他们兩人。怎麼了?”
“他們膽戰心驚,一看見監獄看守的红色無檐帽就鞠躬,有一次他們還不肯玩撲克牌,因為牌上有國王和皇后。”
此段充分表現出由衣判人的情況,馬拉的穿著為貴族式的打扮,從穿著長襪這點就知道他是穿長至膝蓋的褲子(culotte)而非長褲(pantalon),在國民公會中出現這樣的裝扮很自然地大家避而遠之,而文中提到的红色無檐帽就是指小紅軟帽,革命時期重要的象徵物,貴族為求自保拋棄自己的頭銜、和王族切割,對於革命群眾畢恭畢敬。
參考資料:
葉立誠。《中西服裝史》。商鼎文化出版。
長褲漢
http://www.wcgarden.com/human/h51.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5%A5%97%E8%A4%B2%E6%BC%A2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習俗史》
《新编世界生活習俗史(下) 世界近代中期生活習俗史》 作者:祝曙光著
http://www.lantianyu.net/pdf32/ts040063_1.htm
「早安!貴婦…」
{###_frlt1800/32764/1041479839.jpg_###}
圖片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Eug%C3%A9nie_Grandet
孫乙鳳
選文一:《Voilà quinze jours, ma chère, que je vis de la vie du monde : un soir aux Italiens, l’autre au grand Opéra, de là toujours au bal. Ah ! le monde est une féerie. La musique des Italiens me ravit...》
選文二:《Seulement personne n’avait songé qu’une pensionnaire des Carmélites a faim de bonne heure, et Rose a eu mille peines à me faire déjeuner. « Mademoiselle s’est couchée à l’heure où l’on a servi le dîner et se lève au moment où monseigneur vient de rentrer, » m’a-t-elle dit.》
選文三:《Ma mère s’habille, elle n’est jamais visible de deux heures à quatre : à quatre heures, elle sort pour une promenade d’une heure ; elle reçoit de six à sept quand elle ne dîne pas en ville ; puis la soirée est employée par les plaisirs, le spectacle, le bal, les concerts, les visites. Enfin sa vie est si remplie que je ne crois pas qu’elle ait un quart d’heure à elle. Elle doit passer un temps assez considérable à sa toilette du matin, car elle est divine au déjeuner, qui a lieu entre onze heures et midi. Je commence à m’expliquer les bruits qui se font chez elle : elle prend d’abord un bain presque froid, et une tasse de café à la crème et froid, puis elle s’habille ; elle n’est jamais éveillée avant neuf heures, excepté les cas extraordinaires ; l’été il y a des promenades matinales à cheval. À deux heures, elle reçoit un jeune homme que je n’ai pu voir encore. Voilà notre vie de famille.》
本文主要參考自巴爾札克 ( Honoré de Balzac)的小說:《兩個新嫁娘》(Mémoires de deux jeunes mariées)
十九世紀的貴婦幾乎把社交活動視為每天必做的工作,而社交活動的種類和地點也是包羅萬象,其中最常見的就像選文中的參加舞會和欣賞歌劇,正因為這樣精彩的夜間社交活動,使得貴婦們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
從選文二、三中,我們看得出貴族家庭中並沒有所謂的早餐時間,因此為了要幫早已習慣修道院作息的Louise準備早餐,女傭Rose變得十分辛苦。而貴婦在非特殊的情況下,是不會在九點前起床的,即便她在九點起床了,也沒有馬上進行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早餐程序,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梳妝打扮,直到十一點的用餐時間到了,她才會光鮮亮麗的出現在眾家人面前。在用完午餐到下午兩點間,又是一場精心打扮的過程。這時問題出現了,Louise的母親不是在午餐前進行了至少兩個小時的打扮,為什麼只吃一頓午餐就又要大費周章的裝扮自己?或許是因為這時候她雖然已經洗完冷水澡又打理一番了,但因為是在家裡所以仍穿著輕便的家居服,也還沒穿上束腰。在十九世紀,任何端莊的女性都需要穿上束腰,更何況是身為公爵夫人的Louise母親。然而另一個重點是兩點過後會有一位Louise不認識的年輕男子來拜訪母親,而這位經常下午定時來拜訪的男子可以合理的推論是這位貴婦的情人。在下午四點送走情人後,她會出門散步一個鐘頭。散步完差不多又是一個嶄新夜晚的來臨。漫漫長夜正是貴婦們真正的活動時間,看演出、參加舞會、聽音樂會、拜訪別人等等。從選文一看得出,當上流社會的人們結束一連串精彩的夜生活回家時,已經天亮了。由於如此晚歸,貴婦們理所當然不會早起。接近中午起床梳妝打扮後又是新的一天!
參考書目:
1.MÉMOIRES DE DEUX JEUNES MARIÉES 電子檔下載:
http://www.wretch.cc/blog/FRLT1800/9144675
2.作者:鹿島茂/ 譯者:吳怡文。《明天去舞會》。如果出版,2006。
圖片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Eug%C3%A9nie_Grandet
孫乙鳳
選文一:《Voilà quinze jours, ma chère, que je vis de la vie du monde : un soir aux Italiens, l’autre au grand Opéra, de là toujours au bal. Ah ! le monde est une féerie. La musique des Italiens me ravit...》
選文二:《Seulement personne n’avait songé qu’une pensionnaire des Carmélites a faim de bonne heure, et Rose a eu mille peines à me faire déjeuner. « Mademoiselle s’est couchée à l’heure où l’on a servi le dîner et se lève au moment où monseigneur vient de rentrer, » m’a-t-elle dit.》
選文三:《Ma mère s’habille, elle n’est jamais visible de deux heures à quatre : à quatre heures, elle sort pour une promenade d’une heure ; elle reçoit de six à sept quand elle ne dîne pas en ville ; puis la soirée est employée par les plaisirs, le spectacle, le bal, les concerts, les visites. Enfin sa vie est si remplie que je ne crois pas qu’elle ait un quart d’heure à elle. Elle doit passer un temps assez considérable à sa toilette du matin, car elle est divine au déjeuner, qui a lieu entre onze heures et midi. Je commence à m’expliquer les bruits qui se font chez elle : elle prend d’abord un bain presque froid, et une tasse de café à la crème et froid, puis elle s’habille ; elle n’est jamais éveillée avant neuf heures, excepté les cas extraordinaires ; l’été il y a des promenades matinales à cheval. À deux heures, elle reçoit un jeune homme que je n’ai pu voir encore. Voilà notre vie de famille.》
本文主要參考自巴爾札克 ( Honoré de Balzac)的小說:《兩個新嫁娘》(Mémoires de deux jeunes mariées)
十九世紀的貴婦幾乎把社交活動視為每天必做的工作,而社交活動的種類和地點也是包羅萬象,其中最常見的就像選文中的參加舞會和欣賞歌劇,正因為這樣精彩的夜間社交活動,使得貴婦們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
從選文二、三中,我們看得出貴族家庭中並沒有所謂的早餐時間,因此為了要幫早已習慣修道院作息的Louise準備早餐,女傭Rose變得十分辛苦。而貴婦在非特殊的情況下,是不會在九點前起床的,即便她在九點起床了,也沒有馬上進行我們所習以為常的早餐程序,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梳妝打扮,直到十一點的用餐時間到了,她才會光鮮亮麗的出現在眾家人面前。在用完午餐到下午兩點間,又是一場精心打扮的過程。這時問題出現了,Louise的母親不是在午餐前進行了至少兩個小時的打扮,為什麼只吃一頓午餐就又要大費周章的裝扮自己?或許是因為這時候她雖然已經洗完冷水澡又打理一番了,但因為是在家裡所以仍穿著輕便的家居服,也還沒穿上束腰。在十九世紀,任何端莊的女性都需要穿上束腰,更何況是身為公爵夫人的Louise母親。然而另一個重點是兩點過後會有一位Louise不認識的年輕男子來拜訪母親,而這位經常下午定時來拜訪的男子可以合理的推論是這位貴婦的情人。在下午四點送走情人後,她會出門散步一個鐘頭。散步完差不多又是一個嶄新夜晚的來臨。漫漫長夜正是貴婦們真正的活動時間,看演出、參加舞會、聽音樂會、拜訪別人等等。從選文一看得出,當上流社會的人們結束一連串精彩的夜生活回家時,已經天亮了。由於如此晚歸,貴婦們理所當然不會早起。接近中午起床梳妝打扮後又是新的一天!
參考書目:
1.MÉMOIRES DE DEUX JEUNES MARIÉES 電子檔下載:
http://www.wretch.cc/blog/FRLT1800/9144675
2.作者:鹿島茂/ 譯者:吳怡文。《明天去舞會》。如果出版,2006。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