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史小典-巴黎如節慶,失落的一代:二戰之間在巴黎的美國藝術家--吳文捷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巴黎,那麼巴黎將永遠跟著你,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 Je t’ai vue, mignonne, et tu m’appartiens désormais, quel que soit celui que tu attends et même si je ne dois plus jamais te revoir, pensais-je. Tu m’appartiens et tout Paris m’appartient, et j’appartiens à ce cahier et à ce crayon. »--《Paris est une fête》
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千上萬的人死於戰場,同時也摧毀了十九世紀末人們對機器和科學會把世界引導向來越來越繁榮和安穩的美好願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陸地區不管在人員還是經濟方面都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但對於只參戰一年多的美國來說,戰爭所帶來的衝擊相對地輕微了許多。因此,在戰後的一兩年內美國的經濟即快速地復甦,且達到了空前的盛況。汽車、電影、收音機等科技產品日漸普及,美國境內呈現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然而對於剛從戰場上目睹血淋淋的屍體和熊熊烈火的年輕一代來說,美國這過度和樂的生活顯得空虛、單調、幻滅。於是他們開始尋求另一個可以提供他們發揮的地方。這時位於歐洲的現代主義之都巴黎便成為了他們的朝聖之地。他們認為只有嶄新的藝術和文學方能解救他們戰後所留下那混亂且空虛的心靈,也僅有新的詩的韻律,繪畫的色彩和文字之美才能夠與機器嘈雜的轟隆聲和十九世紀末的沒落相抗衡。1920年代,巴黎的蒙帕拿斯區聚集了美國的文學家、藝術家、記者和詩人,加上來自西班牙的畢卡索,俄國的芭雷舞團和法國的現代主義作家們,在小酒館內,在咖啡廳裡以及在葛楚德‧史坦(Gertrude Stein)的工作室和娜妲莉‧巴妮(Natalie Barney)的友誼神殿文藝沙龍裡,他們展開一場屬於他們這一代的盛宴,一場屬於失落世代的藝文饗宴。
「然而,巴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而我們卻還年輕。這裡沒有一件事是簡單的,甚至連我們的貧困、突來的一筆錢、月光、或正確或錯誤,還有躺在你身邊,在月光下熟睡的人的呼吸聲,都沒那麼簡單。」
--《流動的饗宴》
1919年巴黎左岸的首家英文書店,蘇薇亞‧畢奇(Sylvia Beach )的莎士比亞(Shakespeare and Company)書店開幕。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路易斯‧阿拉貢(Louis Aragon)成為它的首位拜訪者。爾後,美國作家海明威(Hemingway)也成了它的常客之一。隔年,蘇薇亞‧畢奇與來自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依斯(James Augustine Aloysius Joyce)相識並結至交。並且於1922年幫他出版了描寫都柏林中下層階級社會生活的《尤利西斯》(Ulysses),進而引起巴黎文壇的一片騷動。莎士比亞書店後來遷往歐德街12號(l’Odéon),一直經營到1941年德軍入侵巴黎被迫停業為止。
1921年,一個個子高壯,被稱為「異常英俊的傢伙」來到了巴黎,且不久後得到了葛楚德‧史坦恩(Gertrude Stein)的賞識,並且被她一句:“Vous êtes tous d’une génération perdue.” 影響至深,進而在他的小說《旭日依舊東昇》(The Sun Also Rises)裡以一句「失落的一代」一舉成名。這個年輕人就是之後瘋靡了巴黎和美國的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而他死後出版的《Paris est une fête》(A Moveable Feast)一書即是紀錄他當時在巴黎的生活點滴。書中除了紀錄他與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生活外,尚記載了一些1920年代他與其他作家的往來和他在巴黎的咖啡館裡埋頭寫作的情形。當時巴黎的蒙帕拿斯區(Montparnasse)由於租金便宜取代了蒙瑪特地區成為貧窮藝術家和仍未著名的作家的匯集地。來自各國的藝術家、文學家們在蒙帕拿斯區的咖啡館和酒吧裡暢所欲言,交流彼此對文學或對藝術的觀感。其中位於蒙帕拿斯街上的Le Dôme、 La Rotonde、Le Selecte、和 La Coupole等咖啡館是當時他們最常徘徊的地方,而Le Dôme更是特別受到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喜愛。
除了咖啡館和酒吧外,還有一個地方成了當時在巴黎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們爭相拜訪之地,那就是葛楚德‧史坦的工作室。葛楚德‧史坦於1903年來到巴黎投靠哥哥Léo,並且開始和哥哥一起購買現代藝術的作品,他們購買的繪畫範圍涵蓋了印象派的雷諾瓦、塞尚、高更和立體派的馬蒂斯、畢卡索等人。同時葛楚德兄妹還與馬蒂斯與畢卡索成為了朋友,甚至葛楚德‧史坦還成了畢卡索畫中的模特兒,著名的《Portrait of Gertrude Stein》便是他們友誼的見證。由於葛楚德兄妹寧願縮衣節食也要買畫的藝術狂熱,漸漸地他們累積了驚人的收藏品,並且都掛在他們的工作室裡。不久他們那如小型博物館般的工作室很快地便在巴黎的藝文圈子裡打開了知名度,吸引了年輕畫家、收藏家、記者和文學家等人前往欣賞。且由於想要前往一覽奇觀的訪客實在是太多了,葛楚德兄妹還特別在星期六的晚上將工作室對外開放!當時的巴黎就是這樣以蒙帕那斯為中心點向外擴散,展開一場熱鬧非凡的藝文嘉年華,來自各地的藝術家、文學家們都磨拳擦掌地準備大顯身手。
1923年,曼‧雷(Man Ray)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回歸理性》(The Return to Reason)以突破性的創新和個人獨特的技術在全球投下一顆震撼彈,同時他與蒙帕納斯區(Quartier Montparnasse)的女王奇奇(KiKi)的戀情亦如火如荼地展開。1921年就已經抵達巴黎的曼‧雷,在尚未到巴黎之前,他就已經於1915年的紐約認識了達達主義藝術家杜象(Marcel Duchamp),並且成為達達主義流派的藝術家。然而自他到巴黎認識了André Breton、Louis Aragon 和Jacques Rigaut等人後,他便加入了超現實主義的圈子。而在曼‧雷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奇奇,除了是曼‧雷的愛人外,尚兼任了他攝影作品中的模特兒一職,在《Le Violon d’Ingres》這件攝影作品中,奇奇曲線優美的身軀化身作小提琴,呈現了人體與藝術的結合之美。除此以外,奇奇的身份還兼具了畫家與作家,1929年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The Education of a French Model》。
1924年,蒸氣船運輸公司降低了去歐洲的 船票票價,首創「遊客三等艙」的低票價,吸引了無數的藝術家和學生爭相踏上巴黎之路。同時詩人艾茲拉‧龐德(Ezra Pound)的《安瑟爾與協調論》(Antheil and the Treatise on Harmony)在巴黎出版。艾茲拉‧龐德1920年來到巴黎,是海明威的鄰居和好友之一,一起住在Notre-Dame-des-Champs街上,艾茲拉‧龐德當時住在此街上70號的一間院中混雜著草木和廢棄的雕像的加蓋小屋裡。由於海明威會拳擊,他便請他教他拳擊,而為了償還上拳擊課程的費用,艾茲拉‧龐德時常利用晚上的時間幫海明威校訂他的手稿。在創作上艾茲拉‧龐德除了是現代派的詩人,他還熱衷於介紹和翻譯中國古典詩歌。1922年他認識了美籍小提琴家Olga Rudge,後者成為了他的情婦,並且幫他生了一個女兒。
1925年,爵士搖滾型的查爾斯登(Charleston)舞步開始流行。埃茲拉‧龐德以法蘭沙‧維庸(François Villon)的詩為基礎寫成的歌劇,《遺言》(Trestament)在普雷爾音樂廳(Salle Pleyel)上演並且獲得佳評。同年海明威的短篇故事集《In Our Time》在巴黎出版,這本故事集的書名源自於艾茲拉‧龐德所建議的聖公會的祈禱用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give us peace in our time, O Lord"。海明威的《In Our Time》所出版的數量雖然不多,卻獲得相當不錯的評價。這本短篇小說集的出版奠定了海明威簡約俐落的寫作風格,為二十世紀的散文小說寫作方式開創新格局。此外,影響海明威的寫作風至深的葛楚德‧史坦恩,她的長篇小說《美國人的形成》(The Making of Americans)也在同一年出版。
1926年,法郎貶值,藝術品價格反倒大漲。現代舞蹈之母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和葛楚德‧史坦及娜妲莉‧巴妮首次見面。伊莎朵拉‧鄧肯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了舞蹈藝術的新局,她既回顧古代希臘文明擷取精華,也旁徵古典音樂、戲劇、雕塑藝術的元素。她也確立了現代舞蹈作為一項藝術的地位,並為後起的舞蹈家奠定了基礎。鄧肯在這年定居於巴黎的蒙帕拿斯區,這時候的她早年的風光早已不在,她住在租來的廉價套房裡,不時到附近的酒吧喝酒,靠著朋友的接濟度日。
1927年,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初到巴黎,身兼記者和作家的艾略特‧保羅(Elliot Paul)和尤金‧郝拉斯(Eugene Jolas)發行《變遷》 (Transition)雜誌。
1928年裘娜‧邦斯(Djuna Barnes)出版新書《艾爾曼納克小姐》(Ladies Almanack)。1921年,裘娜‧邦斯為了幫美國女性雜誌McCall's Magazine工作來到了當時被葛楚德‧史坦稱為等同於二十世紀所在的巴黎 。身為一位兼具美貌與智慧的女人,裘娜‧邦斯很快地便成為了巴黎藝文界的話題人物,此外她也是娜妲莉‧巴妮的藝文沙龍的核心人物之一,並且和她一樣都是同性戀者。她的《艾爾曼納克小姐》一書即是以女同性戀者為題材,影射她自己生活周遭的人物。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場20年代巴黎藝文盛宴漸漸接近尾聲。到了1929年,股市崩盤,除了葛楚德‧史坦、娜妲莉‧巴妮和裘娜‧邦斯等人,大部份在巴黎的美國人都紛紛回美國去。然而,巴黎畢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它充滿著不可思議的魅力,不斷地吸引著世界各國的藝術家、文學家和青年學生。這次的巴黎盛宴雖如夏末將近,但只要經過秋冬兩季,當春天的腳步再度來臨時,另一場盛宴的鐘聲將再度響起,就像海明威在《Paris est une fête》一書中所說的:「然而你知道,春天總會來的。」。
「起初是刺激、好玩,而且維持一段日子。所有的邪惡都是從純真開始。」--《流動的饗宴》
參考資料:
蘇珊‧羅德利格‧韓特,《20年代-頹唐的巴黎盛宴》布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6月。
Ernest Hemingway. “Paris est une fête », Gallimard, 1964.
http://www.chenhen.com/html/lit/feast/paris-once.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6%98%8E%E5%A8%81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8021102225
http://sunnypie.bloggerism.net/archives/003848.html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涉及中國留學生入學舞弊和買假文憑事件
回覆刪除的法國土倫大學校長維斯拉提和兩名副校長,十九日因涉嫌妨礙相關
調查,遭勒令停職。此外,當地司法部分已展開刑事調查,要查明有
無任何違法情事。
華盛頓郵報二十日報導,將大致免費的教育體制對世界各國學生開
放,是法國備受珍惜的傳統,而停職決定使此一傳統留下不尋常的公
開污點。
法國高等教育部長佩格瑞斯強調,維斯拉提等人遭到停職,是因他們
藉由恫嚇學校教授、揚言報復目擊證人以及藏匿相關文件等手段,企
圖阻撓調查正常進行。
高等教育部上月出爐的行政調查報告中雖未指稱維斯拉提校長等人收
賄,但認為土倫大學在招收外國學生以及評定外國留學生成績的過程
中都存在嚴重違規行為。據該份報告,不少中國學生透過中間人試圖
對土倫大學數名官員行賄,以求順利入學、畢業。
中國新生暴增 上百人不會講法語
根據中央社報導,今年土倫大學年輕中國學生暴增,約有六百五十
名,其中一百多名新生不會講法語,被懷疑是以數千歐元來購買文憑
的。整起事件會被掀開,主要是去年十月在土倫大學發生暴力襲擊事
件,一個應將一大筆錢交給中間人的中國學生,在校園遭到攻擊。在
調查這一案件時,警方開始懷疑是否有販賣文憑事件。
碩士文憑 中國生過關比率異常高
由於警方的懷疑,今年二月,土倫大學對行政部門進行調查,結果令
人驚訝,統計數據顯示,當考生為中國人時,考試過關機率明顯提
高。此外,幾乎全數中國學生都能拿到碩士文憑,其他國籍的人,包
括法國人,這一比率只有六十%至七十%。
走後門的中國文化也帶壞了法國人!!
回覆刪除難以理解的是 這麼多中國人想方設法要住到外國去
顯然對自己的國家很不滿
卻還不準別人批評其極權且不講人權的政府
真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