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期末評量與檢討



馬賽階梯街道



課程結束後…

  課程結束前,照例請學生回應一下感想也自我評量學習成果…



-這學期你最欣賞或印象最深刻(最讚歎、最難忘、最不安、最困惑、最驚訝、感觸最深...)的文章是哪一篇?為什麼?



  調查結果,給同學印象最深刻的仍是Flaubert « Madame Bovary »蟬聯第一,同學們對Emma有同情、也有責怪;同情者,乃因進一步考慮到她受限於當時代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制約與不公待遇。不過,也有人對M.Bovary深表同情,特別是他以他的方式真心關懷女兒的未來,甚至也有人非常希望看到以這個人物為中心的敘事小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當然,同學必然知道他也有無法超越其時代想法的一些見解局限、才智的平庸和才情的欠缺,只是傻傻地一味包容妻子…或者,他不真的那麼傻…?這也是令人難以擱下這本書的原因吧?



  Balzac « Le Lys dans la vallée » 也特別引起兩三位同學的注意,但主要是負面的、驚訝的、「不舒服」的觀感:同學們表達了屬於現代女性的憤怒!但也有人指出,讀這篇文章有助於打破對於Balzac只專寫守財奴的錯誤印象──算是與文學有關的認識。



  其他,Hugo « Chanson », Mme de Staël « De l’Allemagne », Alfred de Musset « Lorenzaccio », G. de Nerval « Sylvie », Chateaubriand « Mémoires d’outre-tombe », Stendhal « Le Rouge et le noir »均各得一票。以這樣的結果(加上同學說明的原因),至少有三點可歸結:一,同學喜歡能感受到切身相關主題的文章,但也能同時欣賞一些文詞上的巧妙處理;二,除了年年受到讚許的 « Chanson » (Hugo),同學比較難以欣賞詩歌(也或許只是相對的感覺:最喜歡、還好、也還好…);三,同學對於文學的評鑑,仍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道德觀點的左右。而這恐怕是根深蒂固,從小學到高中文學(國語)課,重文以載道卻又不重哲學思辯的現象吧?!



-上完這學期的文學史課的自我評量學習成果統計:



  -文學文本與修辭的分析能力:(10)有進步 (2)尚可 (2)待加強

  -透過詩或小說人物對人性的理解:(12)有進步 (3)尚可 (0)待加強

  -認識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的一些面向:(13)有進步(2)尚可 (0)待加強

  -對法國文化的認識與好奇心:(12)有增進 (2)沒差(1)越來越困惑

  -從文學反省自己所處的時代社會與生活:

(3)有很多啟示 (10)有一點感觸 (2)不曾想到

  -你認為自己學到較多的是(可複選):

(6)法語閱讀能力(11)文學常識與方法(7)思考分析能力

(12)文化社會之觀察(5)文學美之賞析(13)時代與歷史意識



  綜觀各項反應,還算令人滿意。不過,最後一題,「思考分析能力」與「文學美之賞析」,自覺進步的人不多,這兩個方面在課堂上都是透過方法學來暗示的,問題何在?是因方法本身讓人覺得乾澀?是老師本身沒有浪漫派的口才?還是學生自我要求很高,對這兩項的認定較高、也較捉摸不著?這些疑問有待(我自己…和各位?)好好反省一下。



  相反的,關於「文化社會之觀察」和「時代歷史意識」這兩項同意者居多。事實上,這是一種比較長遠的、關懷世界的態度的培養。如果學生不只是為了應付這堂課老師的要求,而真的「有所啟示」;如果不少作業表達的,對公平正義的關懷,不只是預測到老師期望有那樣的關懷,且不只是因那樣的結論符合課堂裡要求;如果將來學生出了校門以後,忘了法文、忘了文本分析的那些修辭術語,但只要這兩點有深入心中,繼續開花結果,那在我看來,就沒有白讀文學院了!

(2009.01.14)

1 則留言:

  1. 不好意思學弟妹

    由於寒假沒有收信

    所以這篇文章才會那麼晚才貼上



    希望大家在開學前

    可以針對上學期所學的課程進行自我的評量與檢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