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6日 星期二

紀史小典-自行車的神話?

紀史小典-自行車的神話?



la bicyclette : modes d’emploi



  自行車在其發展歷史中包含諸多可以神話化的因素,筆者自行歸納了一些,僅作參考如下:

  十九世紀,經過有心人士的不斷研發,自行車有了現代的樣貌,很快地從一個單純的移動工具轉變成一運動項目,兼具休閒、娛樂與鍛練體能的功能。環繞著這個新興的個人式交通工具,也逐漸形成了整套的文化活動與社會現象。若是和它同時代快速發展的另一交通工具-汽車-,以及稍後的摩托車相比,自行車就像是遊走在多項跨界邊緣的象徵物:

  它源自日常生活,但從一開頭便具有不可抗拒的遊戲性魅力;

  它看似脆弱、無攻擊性,但輕巧靈活,有挑釁及快閃逃遁的潛能;

  它代表絕對個人的自主行動,但又經常以團隊組織的方式出遊;

  它沒有使用年齡上的限制,男女老少咸宜;

  它從城市到鄉村,能將城市空間轉化成鄉村;

  它隨時隨地穿梭自如,以其自由行動,曖昧地處於「行人」與「汽車」之間,試圖證明施加給它的交通規則實屬多餘;

  二十世紀初,它予人的感覺比代表速度暴力的汽車更直接接觸大地,更符合當時人們對於回歸鄉土,親近土地的渴望;

  腳踏車人人可學易乘,但是作為體育競賽項目,其訓練過程又屬於最辛苦嚴厲的運動之一;

  它被視為人力的勝利,拒絕機械外加的助力;

  它是人類身心手腦並用的表現,是個人意志的展現,同時又是近乎機械地、斯多葛式的耐力堅持;

  它一邊考驗著騎士的衝勁活力,一邊又要求保有柏格森同時代人所關切的適應性與變通能力;

  由是,它本是非常貼近平民大眾的日常工具,但又因它有助於使用者不斷強化體魄身心,體現「行動中人」的形象,亦可用來培養一九二○年代人們所想像、期盼的「新人類」、超人、現代英雄。

  它跨越國界時空,到處可見,但它的普遍性與使用廣幅不一,使它在不同的社會裡形成不同的價值意涵,其重要性及意義持久性又隨時地而有不同的消長:比如,自行車在西歐文化中的地位,絕不同於戰後共產中國的自行車。

  簡言之,自行車極易於附會現代運動的兩個雙互對立的神話:回返人類源初之黃金時代的神話,以及進步的神話。(摘自2008文化研究會論文:〈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7 則留言:

  1. 這張圖超可愛的~~



    現在看路上腳踏車變多了

    不但實用 也越來越美觀

    有些還可以折疊

    做成跟電腦/電話一樣 可以portable

    看著一些大人帶小孩 騎著輪子超小的鐵馬

    真的很古錐 XDD

    回覆刪除
  2. 時泰

    難得看到你超輕鬆的文筆

    這圖本來是我甥女從瑞士寄來的卡片

    老早想拿它來借用一下

    總算派上用場了

    看來 我該多找一些古錐的圖來裝點一下這個沉重的部落格吧?

    回覆刪除
  3. 記得到英國牛津大學參觀時

    英國導遊說recycle回收這個字

    就是在此誕生的

    原來是指畢業學生留下的車子轉賣給新生繼續用

    據說台灣有的大學也開始制度化地實行這種recycle了

    回覆刪除
  4. 有個台灣電影中對青少年世界美好回憶的刻板畫面

    就是少男少女騎著單車在野外飛奔 作出"青春洋溢"的動作

    有時還用慢動作美化一下 差不多已成了公式

    再不然就是女學生走路回家

    想追她的男生慢騎在後頭跟蹤 猶豫著想靠近

    或者皮一點的 就忽前忽後 女生先假裝視而不見

    後來就嘟著嘴 翻個白眼 男生更高興了 打轉得更勤

    總有一天 兩人會停下來說話

    也許一開頭是先說 "喂 你這人真無聊!"

    不 這句台詞有點老氣 好像老林青霞時代用的了 現在呢...?



    這種畫面好像看過千百遍似的 有點無聊了



    各位宅男宅女可有在校園上演過這一幕?

    回覆刪除
  5. 今天聽說一個德國式的自行車比喻

    指獨裁者的爪牙

    就像自行車騎士

    上面頭低低 下面拼命踩

    了解嗎

    回覆刪除
  6. 台灣 尤其是台北市近來流行起騎單車運動或當交通工具

    可是為此所作的一些道路公共建設卻是又一堆荒唐的擴大內需

    非常草率欠週詳 可以說是越作越錯 越造成人民生活之不便

    更糟的還有些地區 根本是以強勢驅趕 剝奪原住民生活空間的方式

    來建造都會人偶而來休閒用的自行車道

    看到這樣的政策 台灣的民權 人權都又再度受挫

    如何能有更好的日子過???

    回覆刪除
  7. 四書不如邏輯

    ◎ 張炳陽



    教育部二月八日定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四書)將於一○一年列

    為高中國文的必選(其實等於必修),高中三年每學期每週上一節課

    四書。撇開文言文比例的加重不談,四書真的有這麼重要值得讓高中

    生連上六個學期的課嗎?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說,因為最近「校園霸凌、幫派、毒品滲入等社會

    現象令人憂心」。陳益興的說法顯然認為學生的墮落是因為不讀四

    書,不了解中國文化造成的。馬政府有這種教育部官員,難怪我們學

    生的境界老是無法提升!教育部官員最應該先回大學修習「基本邏

    輯」課程,將自己的思考通一通,把邏輯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

    件」弄懂再發言。在我看來,邏輯課比四書重要多了。



    中國從南宋以來,四書即作為官方的教科書,是中國文化的經典,所

    以要提倡中國文化就要讀四書。四書如果重要,那麼中國從南宋至五

    四運動七百年間,為什麼始終無法發展出自由、民主、公義、法治這

    些現代文明生活的普世價值?



    實際上,四書裡面很多的教導,對現代公民已經沒有意義,有些甚至

    是負面教材。因此列為選修即可,而不是必修。



    中國共產黨在世界民主潮流的衝擊之下,發現儒家的大中國思想(其

    實是民族主義)有助於繼續鞏固他的政權,因此在全世界廣設「孔子

    學院」以擴大儒家的影響力,對內鼓吹儒學的研究和推廣,以便和共

    產主義接枝融合,因為兩者都具專制、極權的本質。目前馬政府的

    「終極統一」政策,除了在經濟、政治正積極與中國接軌之外,在中

    國文化思想上也必然配合共產黨的政策,以成就「書同文,車同軌」

    的大一統中國。畢竟,馬英九先生只是「台灣特區」的區長而已。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