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梅爾維爾的黑色世界-從《獨行殺手》、《仁義》試析梅爾維爾的黑色電影


圖片出處:http://lecinemaestmavie.skyrock.com/tags/b4dn03ghPjk-Jean-Pierre-Melville.html
 

HUNG Clément


 



何謂黑色電影



當初會想選這題目都是因為看了尚.皮耶.梅爾維爾的《獨行殺手》後,被他那冷峻的風格所深深吸引,進而啟發研究黑色電影的興趣。然而,後來研究才發現,黑色電影所涵蓋的範圍實在太廣,資料參差不齊,琳瑯滿目的定義多少有些差異。在此我想先整理一些各方的討論,定義什麼是黑色電影、其特色為何。接著再回頭看梅爾維爾的黑色風格究竟有什麼地方是與先前不同。



 



定義黑色電影



說到黑色電影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都是電影充滿黑暗、悲觀,人物常是站在陰影中,而故事通常跟下層社會、犯罪有關。其實黑色電影一詞在1946年,由尼諾.法蘭克(Nino
Frank)
所發明,用來指40年代以犯罪、暴力等主題的動作片。當時的法國評論家,看到一些大戰期間的美國片,如:《梟巢喋血戰》、《雙重保險》等片後,立刻發現這種譏諷、黑暗、描寫腐敗的風格悄悄地存在於美國片。



而這種黑色風格是怎麼出現的?其實它跟三樣元素脫離不了關係:二戰、德國表現主義及硬派小說。



30年代受到經濟蕭條及戰爭的影響,雖然美國電影工業因為戰爭的考量,還是繼續生產歌頌美好生活的通俗片或是鼓勵士氣的政宣片。但是不可避免的戰爭還是影響了人們看待事物的態度,當然也在電影反映出來。但是礙於戰爭的緣故,剛起步的這種電影類型並沒有大鳴大放。要等到大戰之後,大量的犯罪電影才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以嘲諷的手法向電影界反撲。而一般大眾也樂於接受這種嘲弄布爾喬亞式價值的電影,彷彿透過電影,可以將他們對戰前平靜生活幻滅的憤怒投射在犯罪電影的場景中。此外,戰後各國普遍吹起了一陣寫實主義的風潮,美國也不例外。電影中的場景從以前流行的片場轉換到大眾生活的街道上,呈現一種更寫實更貼近生活的景觀。



另外二戰促使一批德國、東歐的導演到美國躲避戰亂。他們所使用的手法、技巧也融入了美國電影裡,也就是帶來了德國表現主義。其風格是將畫面極度風格化,為了表現某種意義,在重要畫面的調度裡,常會有極誇張的明暗對比,以及刻意誇大或扭曲物體形狀的情況。黑色電影即是寫實手法和此種風格的融合,利用人工燈光將原來樸素的街道變成陰暗的舞台,配合煙霧、黑夜、雨、霓虹燈等等來組合建構出一個晦暗、壓抑且充滿危險的世界。



再來是故事人物的設定。關於這點,30年以來流行的冷硬派偵探小說成為構成黑色電影的關鍵。這類型的主角大多消極、頹喪沉鬱,因辦案之故常接觸低下階層,因洞悉人情世故而憤世嫉俗、無奈,然而在冷酷外表下卻良心未泯。所以往往在辦案的過程中,感受到更黑暗的現實體制所帶來的衝擊。在戰後,許多的冷硬派小說被改編或是影響黑色電影的劇本。若將黑色電影比喻為一個人,那麼受表現主義影響的影像風格就像他的外貌,二戰後的社會背景構成了他的骨架,最後他的內在是由這種帶有一點反社會主流意識的小說組成。綜合以上幾點,可以得知這種黑色風格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一種無可避免的趨勢。



到底怎樣才是黑色電影呢?是否只要是有犯罪或是暴力的電影,例如偵探片、幫派片,就能被稱做黑色電影呢?當初探討黑色電影的法國評論家肯定發現這種「黑色」並不只存在於特定類型的影片裡,而是滲透在各種類型之中,只要電影的影像及內容夠「黑」,合乎「黑色的美學」也可以算在廣義黑色電影的範疇內。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跨主題的美學形式。因此,幫派片或警匪片不一定就是黑色電影,這跟背後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聯。同樣是以犯罪為主題,黑幫片多半會塑造出像「羅賓漢式」的反面英雄,是迫於無奈才進行犯罪活動,而黑色電影得是著重在社會體制、人性的墮落,帶有濃厚的悲觀氣氛。



 



梅爾維爾的黑色電影



梅爾維爾拍攝黑色電影時,其實黑色電影已經沒落(1958),新類型黑色電影(neo-noir)尚未確立,而梅爾維爾的奇特黑色風格就在此時脫穎而出。




精簡風格



從《線人》(Le Doulos)、《獨行殺手》(Le Samouraï)到《仁義》(Le Cercle Rouge),梅爾維爾確立了他的極簡風格。只需要幾個簡單的物件元素,梅爾維爾馬上就能讓觀眾明白他所要呈現的感覺。以《獨行殺手》的開場為例,一個空蕩蕩的房間配上兩扇敞開的窗戶,窗戶旁的桌子上放著一只鳥籠,籠子旁有張床,上面躺著一個正在抽菸的男人。男人抽菸和籠子傳出來的鳥叫聲持續了幾分鐘,接著跑出幾行字:「也許除了叢林裡的老虎,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武士更孤獨的」 (il n'y a pas de plus profonde solitude que
celle de samouraï si ce n'est celle d'un tigre dans la jungle... peut-être.)
,單單幾個簡單的影像就將殺手孤獨的形象塑造出來。同樣在《仁義》中,馬利亞.沃隆特飾演的通緝犯跟亞蘭德倫初次相見的場景,原本拿槍防備地質詢亞蘭德倫的沃隆特,到後來帶著感激、疲憊眼神抽著德倫給的煙,幾個表情和對話,短短幾秒鐘就將兩人從陌生人變成互相信賴的生死之交。不只在構圖、分鏡上,聲音方面也是一樣的「省」。《獨》片在開場的前十分鐘完全沒有對白,且不過分利用音樂去渲染情緒。整場電影背景音樂使用的次數也不過十二次,每次都是殺手獨處或跟女性角色對話時才使用,只有在這時候殺手才可以卸下心防,此時音樂是他內心情感的體現。大多時候我們聽到的是環境聲,殺手似乎將自己的情緒隱藏在嘈雜的大街,對周遭一切麻木以對。而在《仁義》中,無聲則被用於製造緊張感,在搶劫珠寶店那段,整場戲從潛入到將珠寶一掃而盡幾乎毫無聲響,以至於跟後來警衛按下防盜鈴,頓時警鈴大作,三名大盜駕車急奔而去,其落差就是戲劇張力,更可領會梅爾維爾無聲勝有聲的功力。



 



冷色調風格



        30年代彩色電影普及以來,黑色電影就不再「黑色」。雖然,彩色電影無法做出像黑白片時期對比明顯的風格畫面,但是色彩的變化卻是更為豐富。為了表現影片中所呈現的灰暗悲觀的宿命論,梅爾維爾採用的是灰冷色調,且色彩也不太飽和,畫面看起來就是灰灰冷冷的,給人有種不帶情感的印象。《獨》、《仁》兩片都有相同的風格,但若再比較兩片會發現,《獨》片帶有更多承襲先前黑色電影的風格,大片陰影及較戲劇化的打光法與冷色調有混用的情形。



 



不妥協的宿命論



        在梅爾維爾的兩部片,槍戰的畫面都不多而且也不長,但卻很致命,通常都兩三槍就了結對方,因此更顯得人很脆弱,不像吳宇森的槍火互拚的場面總有數不清且用不完的子彈。儘管知道未來是危險的,梅爾維爾的黑色英雄還是選擇去面對自己的命運,如在《獨》片中的傑夫,明知警方可能會在夜總會埋伏,卻還是帶著沒子彈的槍完成他最後的任務;同樣的《仁》片裡三個大盜也是選擇不歸路,最後遭到射殺。雖然一樣是走上了不歸路,這些黑色英雄卻非甘願乖乖地遵從自己的宿命,傑夫在一步步走進陷阱前也曾反抗,揪出幕後追殺他的黑手,此外從槍戰場面看出個端倪。在《仁》片的槍戰場面中,配角被射殺都沒有特別去拍他們的神情,但是在三個主角被射倒時,鏡頭都有帶到三個人斷氣前的掙扎,特別是亞蘭德倫第一次中槍後重新爬起來逃跑,經過第二次射擊後才倒地,其掙扎的特寫表現出這些黑色英雄在死亡前奮力一搏的生命力,令人不得不認同這些角色。而這與先前黑色電影的主角所呈現的感覺似乎又有那麼一點不同。



總之,看完梅爾維爾的片後,發現雖然他的電影是受了前期黑色作品的影響,然而他卻能不落窠臼,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電影風格,並成為後進一些導演的典範,不得不佩服他那種獨特的美學以及勇於嘗試創新的精神。而今在許多警匪片中依舊可窺得他那獨特風格的餘韻,可見梅式魅力的影響之深,並不會隨著時代的洪流而消逝。



 



參考書目



 



《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鄭樹森
著,洪範出版社,200511月初版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四版,David Bordwell & Kristin Thompson1996美商麥格羅希爾出版



 



參考網站



http://www.ncu.edu.tw/~ccpf/recherches/99_automne/proj_9905.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o-noir



http://web2.cc.nctu.edu.tw/~lsliu/handout/3.htm



http://i.mtime.com/896228/blog/1525241/



 

4 則留言:

  1. イェイq(・ q )イェイ(p・・q)イェイ( p ・)p イェイ

    回覆刪除
  2. 㴴㰈벨㾚



    幫我看看這件衣服適不適合我穿?謝謝

    http://goo.gl/KYqDB



    塶𕤚恋㱠⿝

    回覆刪除
  3. 壁|。っω-)..。oо○(゚+。ぉレ£∋ぅ゚+。)

    回覆刪除
  4. だぁ(=Д= )るぅ(=д= )いぃ(=д=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