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身體10-日常生活的身體記憶
{###_frlt1800/32764/1041479818.jpg_###}【圖】Place Palais Royal, Paris
培瑞克(Georges Perec)在《W或童年回憶》(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中有一些與身體有關的記憶。有一段是他自言最早在巴黎的回憶之一,敘事本身有一定的完成度,沒有「發展」或幻想的餘地,甚至不太有「意義」可言,以致於從未經研究者引用、評論:他一蹦一跳地跑著,手中拿著一張自己的畫作(褐色熊,赭色底),大聲嚷著「小熊!小熊!」這個記憶的特色是,就形象而言,顯得格外鮮明、輪廓完整清晰,因為培瑞克對跑跳姿勢作了詳盡的分解說明(並感歎在法語中沒有一個專門用語來指稱這個常見於孩童的動作),連畫的顏色都能有指名,整體構成了一個近乎包含特寫、放慢動作和全景,有聲音有色彩的動態畫面。
這是一段未經質疑、否定或考證的回憶;果真有這樣的回憶,必然足以成為一種自我存在的認識,即透過身體的形象,顯現一種存在與行為的合一認識:行動中的身體是我的存在與自由的明證;一個歡樂奔越的自發動作,靈活輕快、完整而協調的身體行動,別無其他目的,至多是遊戲精神的自信表現,即興而無規則的「玩」。
這段記憶並非重大事件,更不是意外,僅以其平凡、平常,突顯自身,因而也是無以考證的。這樣的「回憶」是非典型的,這是因無論自傳、童年敘事等生命書寫文類向來不看重這樣的回憶,不包括在其論述典範模式中。但這樣的回憶,實際上又是最典型,可分享、易起共鳴的、可以是你我他,任何人的,總之「乏善可陳」,卻又執著存在的回憶。
然而,這個回憶的優點也正是它的缺點:它太清楚完整了,像是電影畫面,培瑞克說彷彿可以「看見」自己的動作。我看見的形象客體已非內在於主體我的身體內,它只能存在「那兒」。
它在別無其他影射的情況之下,也別無辯證性的其他出路,只能反向地指涉「作家」的書寫:
一方面,從自我身體的觀看者,「我」成為描寫者、書寫者;且就其細膩分解的寫法來講,可以說構成了影片圖像詩,也符合培瑞克特有的即物美學,讓最貼近事物的描寫忘了「說明」的目的性,也活絡了能指。
另一方面,它並不以形式至上而掏空指涉性的意涵,卻同時足以映證的是作家培瑞克關注社會的一面。對於「次於平凡」(infra-ordinaire)的社會現象與平常生活的關注,使他致力於觀察和寫錄生活中最易被忽略,最易被遺忘的微小細節,期待有朝一日成為日常生活史的珍貴記憶。
最後,在培瑞克的童年回憶中,最美麗動人的身體記憶,是個更加日常、平凡的小動作:他母親為他梳理額頭上的一撮捲髮(1)。--而事實上,這只是他「想望擁有」卻不曾存在的回憶。如此,以書寫圓夢,以自覺的嚮往和幻想的感受,無望地彌補不存在的記憶。
(1)據說在荷蘭的風俗畫中,母親為幼小子女梳髮的主題象徵的是母親給予子女的教導、講道理等。
la Chine est un grand prison.
回覆刪除今晚要向瑞典女星麗芙烏曼致敬
回覆刪除她在諾貝爾和平獎典禮上代為致詞
腐蝕人性尊嚴,轉移槍擊案焦點
回覆刪除◎ 張學逸
當連勝文槍擊案調查報告受到多數國人質疑時,政府讓陳光標來台接
受當街乞討,經媒體大肆報導,暫時掩蓋了槍擊案是否為預謀影響五
都選舉之質疑,而且陳光標效應其實具有腐蝕人性尊嚴、幫助中國利
誘併吞台灣的作用,確實需要國人正視。
救濟弱勢本來就是政府的重要責任,但做人要有骨氣,要自立自強,
更是教育的基本原則,所以接受救濟是不得已的事,讓人民去乞討,
並大肆報導,不但侮辱弱勢者,也會助長「不顧尊嚴,唯利是圖」的
奴性文化。看到馬政府縱容這種作為,以及不求自立自強,為了片面
的利益,不惜出賣國格,過度倚賴中國,還自以為良好的行徑,讓人
不禁要問,乞討者所說的「尊嚴不重要,有錢就好」,是否就是政府
想要倡導,但又說不出口的觀念?這種文化將讓中國更容易以利誘,
摧毀台灣人當家做主的信念。
(作者為陽明大學教授)
吳宛郁
回覆刪除中國網民自發號召中國茉莉花革命數月來,已有幾十名維權律師、作
家、異議人士遭到拘押。週日,著名現代藝術家暨異見人士艾未未,
也從北京機場被帶走至今。據知他正是準備來台灣籌備年底北美館展
覽事宜。
陸委會竟要等到昨日(七日),在他失蹤超過一百小時、在美國及歐
盟都發出聲援呼籲後,才發出聲明要求釋放艾未未。這項遲疑也引起
部分國際媒體揣測,馬政府是否須先與北京取得默契才敢發言。更令
人訝異的是,連北美館也似乎默默接受,未在第一時間尋找該到訪的
客人。
我一直等待艾未未在台灣的展覽,他帶來的將是馬政府亟欲掩蓋的中
國真正的聲音,是中國壓迫自由、人權的醜惡一面。雖知他在國內的
熟悉度、藏家群不高,作品更不像一些得到官方照顧的煙花火龍般吸
睛,但我十足相信他作品本身的力量。
艾未未獨立調查汶川震災後官方不願公布的死亡名單,將家屬訪談出
版紀念專輯,被秘密警察帶走打至顱內出血送醫仍未改其志,拿來對
照台灣國內還用下跪與領導階層溝通異見的藝文界人士,誰是主人誰
是僕人,風骨高下立見。
他之前嘗試在中國境內辦展覽,都因當局阻撓無疾而終。按中國官方
的定義,「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故在某種程度上若在台灣的展覽
成功,將是他在「中國範圍」內的首次公開展覽。
無論對中國官方或馬政府而言,或許都害怕艾未未,因為在真相面
前,他們將無所遁形。台灣人應加入聲援釋放艾未未,讓展覽如期舉
行。
(作者為前新聞記者,現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