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城市身體9-「我的空間是脆弱的」

城市身體9-「我的空間是脆弱的」

{###_frlt1800/32764/1041479816.jpg_###}
   培瑞克(Georges Perec)在隨筆集《空間物種》(Espèces d’espaces)的「結語」中,談起想望的空間、處女地的空間、源起的空間,他的空間、不可能的空間:


  我希望有安定的、不動的、不可觸犯的、不曾被碰觸的、幾乎無可觸及的、不變的、根深蒂固的地方存在;可以作為源出處、出發點、泉源所在的地點。



   我的祖國、我家族的搖籃、我出生的房子、我本該曾看著長大的樹(我父親該在我出生那天種下的)、充滿了我童年完好回憶的閣樓



    這樣的空間並不存在,就因為它們不存在,空間便成了問題,不再明白,不再被歸併、不再被擁有。空間是個疑問:我必須不斷地標示它、指出它來;它從不屬於我,從來沒給過我,我必須去征服它。

    我的空間是脆弱的:時間會耗損它,摧毀它:一切將不再如往昔,我的回憶背叛了我,遺忘滲入了我的記憶中。(

  然而,何必有鄉愁?人何不以恆久的不服水土為生活常態?先前,他在談到社區時,尤其是住家附近如何形成我們的生活圈時,他就反問:為什麼一定要定居?在固定的地方為一定的生活習慣所綁住?為什麼不把各種生活機能分散到四方,四處為家?

  可是,人們通常只會在大戰、饑荒或瘟疫流行時才願遷移。
  在路上奔波的人不知家在何方。


  再往前,他提起街道時,又以窮盡之癖演練起對於街道所見鉅細靡遺的寫錄,但是越看下去,越推越遠,卻出人意料地出現了一段翻轉,提出了另一種看的可能性:一直看下去,竟會想「看」到失去理解聯繫的地步;看到明顯物也變成了不可理解的謎;看到原先已有共識的劃分單位,也就是掌握知識所依賴的命名、分類,一時之間都失去了作用:

  繼續寫
  直到那地方成為不可能
  直到在短瞬間感覺到有身處在異地他方的印象,或者最好寫到不再理解發生的是什麼事,或沒什麼事,整個地方變得陌生,甚至不知道這就叫作城市、街道、建築、人行道

  有趣的是,以上這段話的表達方式似曾相識,這種既近忽遠的感受,豈不正是與班雅明在《攝影小史》中定義的「靈光」相反,成了推遠事物距離的「反靈光」?順帶一提,班雅明曾在《提爾花園》中提到要在城市中迷失並不易,須要一種特殊的能耐


  這樣看下去,這可是對於觀注冥想達到審美忘我狂喜的一種反諷?或是對沙特式的存在的惡心的諷喻?還是比較嚴肅地,指出描寫文失效的時刻,正是奠定描寫文的知識與記憶(1)被棄絕的時刻?幸而,培瑞克只把這種「看法」當成一種可以想見的可能性,他再往下寫時,表明的仍是他對以知為本的「看」,以文字可代替視觀而整頓秩序的「看」,更有興趣、更執著。


  然而,還有一種描寫文的撰寫,是對不見者、不在場者的思念(法文的「我思念 ...」,即「我有所欠缺...」);而藉著在對週遭所見事物有意識地點名與計數過程,藉著在羅列事物的文字與算數的時間裡,填充著思念,讓思念、書寫與羅列眼前之所見,並行並存,有了具體事物之託,依附的形,文字記錄成了思念行為的對照物:我思故物在、空間在;空間在我思。

  外面有點陽光
  咖啡店裡幾乎沒人
  兩名外牆粉刷工人在吧台前喝藍姆酒,老闆在櫃台後方打盹,女店員在洗咖啡機
  我想念著你
  你在你的街上走著,正是冬天,你豎起大衣領,你帶著微笑,好遠(2)。





 



(1)  Philippe Hamon指出描寫文通常歸於雄辯術或有關修辭研究著作裡談論「記憶」的章節內,因為描寫文須訴諸作者與讀者的記憶,文章是串連所知的百科常識與社會檔案的彙聚地。



(2)  微笑的「你」,是培瑞克思念的情人?是他的母親(照片中總是帶著與培瑞克很相像的微笑)?


 


6 則留言:

  1. 〔記者陳慧萍/台北報導〕為解決房價過高問題,行政院今年四月通

    過「健全房屋市場方案」,擴大辦理住宅補貼,但是一百年度中央政

    府總預算書卻顯示,政府各項補貼方案中,「眷村改建」竟超過整體

    預算的六成,針對中低收入戶的補貼方案卻不到五%;民進黨立委黃

    偉哲批評,台灣貧富差距已創歷史新高,政府資源分配竟然還向特定

    族群傾斜,違反社會公平正義。



    綠營批向特定族群傾斜



    一百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針對住宅補貼部分,包括「振興經濟方

    案」、「青年安心成家方案」在內,共編列二百六十七億餘元,其中

    「眷村改建」佔了一百六十三億餘元,比例高達六十一%,但是補助

    中低所得及弱勢者的「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卻僅編列十一

    億九千多萬元,佔整體比例僅四.四八%。



    黃偉哲指出,政府不僅花大筆預算補助眷村改建,還對眷戶大開方便

    之門,國防部今年一月才被監察院提案糾正,辦理眷改基地配售案,

    竟因眷戶及民代要求而便宜行事,讓眷戶可以先辦交屋,再辦過戶及

    貸款,承購戶甚至不需提供同額本票或擔保,導致後續作業糾紛不

    斷,政府不但無法收回尾款,甚至連債權也無法確保。



    黃偉哲說,根據審計部九十八年度決算審查報告,桃園縣陸光二村、

    新竹市第一村、嘉義經國新城及台中市大鵬新城等四處基地,迄九十

    七年底,交屋超過兩年,竟有高達十億餘元尾款無法收回;截至九十

    八年十月底,已造成改建基金孳息收入減少約六百七十八萬元,嚴重

    損害政府權益。



    嚴重違反社會公平正義



    黃偉哲批評,政府住宅補貼獨厚眷村改建,還不按常規辦理,顯示馬

    政府施政仍是族群考量、選票考量,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民眾都看在

    眼裡;尤其是這幾年中低收入戶創新高,政府資源竟然還向特定族群

    傾斜,嚴重違反社會公平正義。

    回覆刪除
  2. 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中國趕緊封鎖消息

    歐洲媒體說的好

    中國以囚禁異議份子來維持社會穩定 或說穿了 當然是為了政權穩定

    而這種穩定其實只是

    墓地般的死寂



    我想 可能比墓地更糟得多

    回覆刪除
  3. 中國「假和平」崛起

    ◎ 林正義

    中國和平崛起一詞受到大陸內部的質疑,因為擔心外界注意到崛起而

    聯想到霸權的興起,因此改用「和平發展」。但是,國際社會關注的

    是中國的崛起是否和平的或和諧的。中國近年來對外強調軟實力,國

    務院總理溫家寶也宣示不會「國強必霸」。然而,一連串的舉措說明

    中國是言行之間有落差,自大與自卑同時並存的一個脆弱的強權。



    台海的相對穩定,使中國有餘力在南海、東海與黃海採取較強硬的立

    場。中國除了台灣不予以攻訐之外,防範越南利用東協輪值主席國在

    南海有所動作,拒斥美國在南沙島礁的發言權,限時日本釋回扣押的

    詹其雄船長、以火箭砲射擊回應美韓的黃海軍演。



    中國在處理釣魚台事件,採取對日本的高壓威脅手段,除了暫停中央

    與省級官員交流、暫停觀光客出團、暫停稀土輸日、扣押在河北軍事

    管理區錄影的四位日人等。中國也對日本運用「羞辱外交」,連走

    廊、廁所都可成為會談的地點。日本雖有反中的示威遊行,但難與中

    國成都、西安砸日店的民粹行為相比。



    中日兩國宣示要維持「戰略互惠的關係」,每一年也有中日韓高峰

    會,但終究互信基礎脆弱。另外,中美兩國宣示要有「積極合作全面

    關係」,也有年度「戰略暨經濟對話」,但政治缺乏互信,軍事交流

    斷斷續續。北京除對美、對日關係的不和諧之外,連諾貝爾和平獎頒

    給劉曉波,竟然事先威脅、事後制裁沒有決定權的挪威政府,並取消

    該國漁業部長訪中。北京對美國、日本、挪威的強制外交,反映出中

    國尚未成為負責任、文明的國際大國,也顯示中國對自己的信心不

    足,時時以為他國要圍堵中國。



    在台海暫時平穩時,台灣看到了崛起的中國在東海與南海的強制高壓

    一面。中國不會只給台灣經濟甜點,而不要求政治回報,而給台灣的

    經濟利益,對象是針對聽話的台灣政黨。中國若和平崛起或以和諧世

    界為重,鄰國的戒備會很快消失,但經由中國這一波的強硬反應,美

    國、日本更加了解到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台灣也需要有台海不穩定

    時的多方準備。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所研究員)

    回覆刪除
  4. 記者鄒景雯/特稿



    什麼是法西斯?法西斯的幽靈會以何種型態呈現?藍營釋出的「三明

    治」之說就是最典型的「示範」。一個人說不可怕,可怕的是說出這

    話的人,其背後代表的政黨,在聽聞到這樣的粗暴言語時,居然集體

    性的接受認同。這正是這個政黨即便已經一黨獨大,掌控了所有的政

    治資源,仍然難容異議。多元與自由對這群權力追逐集團而言,看來

    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民意的意見市場上,所有的思想產出,皆開架呈現,隨人挑選,任

    君揀擇。不愛吃「三明治」,不買就是,別人若愛買,相互尊重,是

    最基本的文明。只有價值最蠻荒的國度,才會發生踐踏他人平等選擇

    權的敗跡惡行。因此藍委出現所謂看到「三明治」就要吐的言語,不

    但是粗口,更是執政的一方對輿論的打壓。這涉及的更深層侵害,應

    以暴力事件視之。



    這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獨斷,在特定政黨不時顯現,有其歷史傳

    承。這種以統治者自居的居高臨下心態,即使歷經民主化的洗滌,仍

    然難以去除他們潛意識裡的腥羶。故而雖經刻意壓抑、精心包裝,那

    條狐狸尾巴總會不經心的拖曳而出,提醒大家這個政黨必須多在野幾

    次,才能讓他們認知:執政不是理所當然的,無能並不能靠鎮壓來令

    人閉嘴,惱羞成怒只是突出自己更空虛而已。



    自由之家最近再度針對台灣的新聞自由度有所品評,政府介入字眼依

    然躍於紙上。事實上,公部門對媒體的染指,何只國營單位,其運用

    置入型廣告鋪天蓋地掌握分配,甚至毫無忌憚以「包案」公然圈養的

    行徑,早已不顧千夫所指。這種基本新聞倫理的淪喪,居然在台灣二

    次政黨輪替後重新借屍還魂,所謂民主鞏固之說,自此必須徹底改

    寫。



    這種反民主的逆流,最諷刺的是:總愛打著其「高級」的假面出現,

    什麼樣的嘴臉才真正讓人嘔吐?進步的台灣公民自有定見。

    回覆刪除
  5. 昨天是世界人權日,也是諾貝爾和平獎頒獎典禮之日,但今年的和平

    獎得主、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仍身繫囹圄,無法出席領獎。馬英九總

    統昨天出席「亞洲民主人權獎」頒獎典禮致詞時,呼籲中國盡快釋放

    劉曉波。但民進黨團昨在立院提案變更議程審議「呼籲中國釋放劉曉

    波」案,國民黨團卻透過表決加以封殺,變更議程失敗。民進黨團因

    此痛批馬和國民黨說一套、做一套,不願面對中國霸道、傷害人權事

    實,不敢堅持人道立場,讓國會蒙羞。

    回覆刪除
  6. 張炎憲︰馬的作為 已抹滅台灣主體性

    記者曾韋禎/專訪



    馬英九總統要求官員不能稱呼對岸為「中國」,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

    認為,不管李登輝說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還是陳水扁說的一中一台,

    皆確立中華民國是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獨立國家。馬英九禁稱中

    國,等於一舉退回廿年前的兩蔣時代,但至少當時是要反攻大陸,而

    非讓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張炎憲指出,從李登輝執政開始,台灣努力了廿年,才讓全世界清楚

    了解中華民國或台灣,是不同於中國的一個國家。但馬英九的論述,

    卻讓台灣的地位倒退廿年,甚至比兩蔣時代還不如。外交是內政的延

    伸,剛好在馬英九禁稱中國後的不久,菲律賓即以台嫌遣中的具體作

    為,戳破馬英九的一中各表。



    他表示,馬英九上任後的種種作為,就是要徹底抹滅台灣的主體性,

    特別在教育方面,九八課綱的國文、歷史兩科,卻因為較具台灣主體

    性,而須重新審議,並藉撤換課綱委員達成此目的。國文部分,文言

    文比例自四十五%提高至六十五%,還強勢把四書改列必選課。歷史

    部份,增加中國史的授課比例,藉以凸顯台灣與中國還有密切的關

    聯。



    張炎憲憂心,雖課綱已定,但教育部還可能利用教科書審查機制,進

    一步操控教科書的寫法,「中國」被改為「我國」也說不定。



    張炎憲表示,馬英九這種全面消滅台灣主體性的做法,會衍生各種負

    面作用,公務員可能動輒得咎而不知所措,國防防衛該做到什麼樣的

    底限也不知道,整個國家的政策會受到影響。這種缺乏自我肯定的高

    度不安感,才是最可怕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