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魁北克Québec-la langue française, les langues françaises

魁北克Québecla langue française, les langues françaises





蒙特婁市中心維多利亞廣場上,法國送的新藝術風格地鐵站出口。這個地鐵站出口每到冬天必積滿厚雪,故不開放。



     初到魁北克,聽到的是一種似曾相識又疏異的法語。



     一大早到達蒙特婁的機場,人們互道Bon matin。我想先吃點早餐,卻看不到早餐的菜單,後來才發現,déjeuner名下的菜單內容很像早餐!午餐呢,就順著往下推,叫dîner。至於法國人說的宵夜souper,在這裡只好變成了晚餐!我想吃份早點套餐,店員說時候太早,他們還未準備好,來不及供應patate,但可改換其他糕點類,我愣了一下,才明白她指的就是pomme de terre馬鈴薯!領到餐後,向她道聲謝謝,她卻說「歡迎」(bienvenu)。如此,在吃到早餐之前,我已上了一堂魁北克的法語課。



    在這些用語當中,可以發現接近美語的表達方式,比如像good morning ; « Thank you ! » « you are welcome ! »簡直是直譯轉換到法語去的。再看,fall in lovetomber en amour,也就不奇怪了!





     但這種近鄰相通的影響不是唯一塑造魁北克法語的因素。有些用詞事實上反而是保留了古法語的用字,如frettefroid)、pognerprendre),在現今法國的標準法語中已不再通行。這點意味著魁北克法語與法國法語之間的差距,不是只有時空距離,讓魁北克法語單方面產生了變種,實際上在另一方面,巴黎人說的法語隨著時間也已改變了許多。有一說是魁北克法語尚保留有王室舊有的語音,而巴黎街頭卻在兩百多年前已衍生出不同的語音,且被新時代的掌權者認定為是應當得到正名的現代語言標準。



     魁北克留存了一些古法語,不僅用詞如此,發音亦然。上回提到La Dégénératione的歌詞《toé ma p’tite fille...》,toé就是toi,直到作家蒙田的時代都還念成toé。魁北克人把不分種族髮膚顏色的女友都喚作ma blonde(而不是ma petite amie),更讓人恍若回到了中世紀騎士愛的時代。在魁北克,鞋子不叫chaussures,叫souliers,感覺很有詩意。至於鬧鐘為何要用古老的計時器「日晷」cadran來稱呼,則不知其由來。當然,好幾百年前已離開法國的魁北克移民後代,面臨新時代的產物,也發明了自己的用語,比如水籠頭,不說le robinet,而是天差地別,令人意想不到的la champleure。人文之外,自然因素也很重要;在此北國漫長的寒冬雪季,須要一些特殊的氣象用語來描述各種情境,因此相關的用語和地處溫帶的法國相較,必然要更豐富、更細膩化,比如la pouderie在魁北克有個特殊意涵,是用來形容細如粉末的細雪。







北美雪地風景畫作







蒙特婁的國立美術館收藏之畫作



     除了出自生活體驗而衍生的日常詞彙之外,發音上的改變才是各地法語差很大的重要原因。古音的留存只是其中一個現象,大體上魁北克的法語和巴黎的法語,其他地方的法語,其他地方的各種語言...等等,都遵循了語言漸次簡單化和同一化的趨向,就像現今在台灣大家說中文,已少有人用力去捲舌了。如此,許多開放的音a在寒冷的魁北克轉成了oui則變成i,似乎很合理,多聽也就習慣了。有些相近音會逐漸失去差異性而趨於同一,有的子音或母音在口語中簡縮、甚至完全消失(如plus只剩下pu)。但相反的情況也有,原本不發的音反而要發音,比如魁北克人講juilletnuitdebout,尾音的t都發出聲。而更不可解釋的是完全多加出來的音,如ici彷彿十三世紀古法語再現,唸作icitte!在句法構成上,也有一些明顯的轉變,無論在法國或魁北克的口語用法,否定句的ne...pas都只剩pas一字,反之,若聽到魁北克人把Y’en a d’autres ?說成Y’en a-tu d’autres ?也不要太驚訝,這個tu與「你」無關,而似乎帶有中文的「嗎」或「呢」的問句提示功能,再如c’est-tu loin, ça ?1



     說到「你」tu的人稱用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魁北克,「你」tu和「您」vous的區隔幾乎已消失,通通用一個「你」來互稱彼此。如果你希望早日融入魁北克的社會文化中,那你可以直接用tu來稱呼當地的老師(家人、同學、朋友更不用說了),直呼他或她的名字(prénom),而不必感覺有任何的不敬(這讓我想起美國人相互認識後,就會隨和地說: « just call me John »,以示友善)。Vous就留作複數的「你們」用。「我們」則傾向以較簡單的on est來取代nous sommes。社會語言學家必然會告訴我們:這個tu的普遍用法不只是內在於語言的發音簡化使然,而或許更代表著社會去除階級化,強調人人平等的普世價值觀。人人平等當然包括男女平權,不同於法國,在魁北克自編的大辭典中已正式把professeureauteure這類陰性字列入其中,且十分通用。然而,強調個人主義和平等觀念的結果,是「各付各的」(go dutch),餐廳對於一桌人一人給一份賬單,毫不見怪;有人說「請」(inviter)你吃飯的話,意思是一起吃,但還是各付各的;強調男女平等的結果,或許也會有人抱怨說,魁北克男人比較「不浪漫」,女生也寧可自己來,不要男生幫忙開門、提重物等等獻慇勤的表示。不過,話說回來,平日的友善、熱情與週到的態度豈不更實在?魁北克人還強調自己的北美洲人身份,守時、守信的觀念對他們十分重要。(2







小巴黎蒙特婁的拉丁區







拉丁區電影街旁
Saint Sulpice



     在1970年以前,魁北克法語當然是屬於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語言,但是要等到1968年才出現第一部完全依這種語言講法來書寫的戲劇作品,即Michel Tremblay « Les Belles-Soeurs »。這種語言是真正一般人平日講的話,被稱作le joual(此字是從cheval轉音而來)。大約在此前後十年間,陸續出現了一些以le joual撰寫的文學作品。1975年以後,在流行歌曲方面這樣的語言到處可聞,但文學作品的嘗試則逐漸消退。但這個歷程本身已足以成為劃時代之舉,其重要性意義,與其說在於作品自身的文學價值,毋寧更在於藉由這種特殊地域性的法語寫作來宣示寫作者與讀者身份的獨特性(有別於法國人或其他法語地區的人),即本土文化的認同。而1975年以後,多元族群組合的「魁北克人」(有別於加拿大英語人,也有別於魁北克之外其他加拿大省份的法語人)在法語語言的統合之下,本土認同感已是基本共識。



     話雖如此,事實上,語言在教學方面還有許多不斷在討論,卻一直懸而未決的問題。最關鍵的是,有一主張魁北克本土法語應自立一套語言發音與文句的準則,但是這一來又要擔心與法國的法語脫節,反而失去國際性交流的機會。至今,學校老師教學上依據的大體上仍是法國巴黎的標準法語,而不排除魁北克法語的專用語彙。然而,學校既然留存著這種「外來」的標準,總不免讓一般人在面對法國人講的法語時,對自己日常生活講的口語會忽然表示「抱歉」,即使平日他們並不覺文化自卑感的壓力存在。這種潛在的矛盾,讓教導法語的老師一方面是維繫魁北克法語主導文化的傳承者與散播者,另一方面又因為學校教的法語與坊間口語不免有落差(且老師有必要去「糾正」這樣的落差),而形成一種法國法語位階的優勢,一種語言上的優劣階級之別,以致於造成了一般人民在語言觀感上偶而會不由自主地受到「法國法語才是好法語」的意識形態左右。這種情況,不知是否在法語世界特別明顯而嚴重?因為語言向來在法國人心目中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是判斷社會出身階層人格教養等等的至高標準,對於法語的崇尚、熱愛,對其文化資產的地位的慎重看待、保護與發揚,似乎遠超過任何其他語言被看待和使用的情境。然而,無論美國、加拿大、或澳洲的英語人,都不會特別嚮往追隨英國式的標準英語。講葡萄牙語的巴西人,現今很難聽得懂葡萄牙本地的葡萄牙語,但也不會因此感到自卑或惶恐。如此看來,各種語言移入他境的社會地位變遷,值得進一步觀察與檢討,也值得我們反身思考本地語言的問題。



     又一次話雖如此,能否對以上的說法提出反駁呢?也許很簡單,請欣賞這首優美的歌曲,它充份表達了魁北克人對於法語母語的熱愛!



« La langue de chez nous »
Yves Dutei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3_SWk0xe-E





註: 

 
(1)    關於魁北克法語的特色,非常感謝Virgine Doubli, Claude Timmons老師的解說和舉例。

 (2)    筆者還有一個小小的觀察與比較是,一般來講,如果你在法國買東西,價錢是26,23元,你最好不要拿出30,23元請店員找4元,法國人會覺得是給他添麻煩,相反的,蒙特婁人就沒這個問題。不知各位對此看法如何?

 






 



 


7 則留言:

  1. 看到在蒙特婁那個巴黎送的地鐵入口

    又要再感歎一次

    本來巴黎市也要送台北一個的

    卻被台北市政府莫名其妙地拒絕

    再看看柵湖線 看看台北市政府這些年毀壞比建設多...

    只能一再地搖頭感歎



    現在高雄市也有地鐵了 也許有天也會獲贈一個這樣的新藝術地鐵入口

    值得期待



    HSU

    回覆刪除
  2. 法語遭受歧視的年代有所謂的"Speak white"糾正人不要說法語, 要

    說英語. 後來又看到原來這個充滿歧視意味的話還變成了一首為弱勢

    發聲的詩. 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點看下面的連結聽這首詩:

    http://www.onf.ca/film/Speak_White/



    YL

    回覆刪除
  3. 李坤城

    在美牛事件告一段落後,馬英九要開放陸生來台、承認中國學歷的相

    關法案,卻仍想暗渡陳倉。加上特定輿論不斷唱衰台灣學生,說台灣

    的學生上課打瞌睡、吃雞腿,只要放幾個北京、清華等中國頂尖大學

    的學生,台灣學生就會比較認真了。就好像為了簽訂ECFA,國民

    黨說台灣的廠商沒有競爭力,一定要跟中國合作,才有辦法生存,現

    在學生也像貨品一樣,為了要提升台灣學生的競爭力,所以要承認中

    國的學歷,讓中國學生來刺激一下台灣學生。

    照教育部的說法,陸生不僅可以刺激台生,而且還可以解決私校招生

    不足的問題,學生的家屬來台觀光、消費,又可以增加經濟成長率,

    這些學生因為了解台灣民主,所以回中國之後,還可以幫台灣講話,

    以後「台歸派」會成為中國最夯的人才。但中國不乏留學歐美的學

    生,請問他們回國後,對中國極權統治造成了什麼改變?對台灣追求

    民主自決又有多少認知?職業學生對台灣社會又會造成什麼樣衝擊?

    教育部不斷誇大陸生來台的好處,只是另一個ECFA的翻版吧!

    (作者為綠色和平電台主持人)

    回覆刪除
  4.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十二日報導〕美國自由之家今天公布的二○

    一○年全球自由度報告,台灣繼續被列為完全自由國家,且政治自由度

    由第二級提升至第一級,但公民自由度從第一級落入第二級。報告中

    全球共有四十七國被列為不自由國家,其中半數人口居住在中國。中

    國並且與查德等十個國家被列為「惡中之惡」。



    根據自由之家的報告,全球自由度已經連續第四年惡化,這是這份報

    告四十年歷史中最黑暗的時期,主要是許多撒哈拉沙漠地區的國家自

    由度大幅惡化,加上中、俄等強權對自由與人權的迫害未見改進。



    針對我國,自由之家指出,台灣的政治自由度有進步,主要是反貪污

    法的執行讓許多高官被起訴,數位立委因賄選判刑而補選,同時有超

    過兩百名涉及買票的地方民代被調查。不過,也正因為被告的權利在

    過程中未受到充分保障,還有一些學術活動受到政治干擾,台灣的公

    民自由度從第一級被降到第二級。



    自由之家指出,中國領導人在世界舞台上雖然愈來愈有信心,在其國

    內的行動卻顯示,中國領導人對市民要求合法權利並監督政府,仍然

    缺乏信心和容忍。中國的維權律師和非政府組織受到更強的壓迫,中

    國對西藏、新疆和法輪功的鎮壓也未放鬆,自由之家並將異議人士劉

    曉波日前被中國重判,比喻為布里茲涅夫時代下的蘇聯。

    回覆刪除
  5. 我是不懂法文,但在這裡聽到很多人提到,魁北克的法語和法國的已

    經大不相同。有一種比較 "歧視性" 的說法是說,當年移居來這裡的

    法國人,都是社會階層比較低的,所以講的法語比較粗俗...雖然不知

    道否屬實,但想想台灣人的祖先,我相信大部份在中國大陸有錢有地

    位的人,大概也不需要或想要飄洋過海到一個蠻夷之地來開墾吧。不

    過,社會階層不會永遠靜止不動的。幾百年後,兩邊誰比較文明,就

    很難說了。

    回覆刪除
  6. 魁北克法文fête字讀fight. http://www.youtube.com/watch?

    v=te69JK28DDo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