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推薦影音藝術欣賞 -- Napoléon 拿破崙

Napoléon

《拿破崙》





圖引用自 http://www.disquantique.com/view_product.php?product=4765&PHPSESSID=76c330b475add939d5393210c5492994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類型:錄影帶無字幕

年代:1927

導演:Abel Gance

演員:Albert Dieudonné, Vladimir Roudenko, Edmond Van Daële



簡介:拿破崙 (Napoléon, 1769-1821) 為一名出色軍事家,一生親征六十多次,拓展法國領土,宣揚法國的革命理想。本片是法國導演Abel Gance在1927完成的默片,他從小愛好文學,十九歲當演員,從而嘗試劇本創作,在本片亦擔任配角演出。作為導演,他善於創新拍攝手法。本片的最後一景同時呈現三個鏡頭取得的畫面,以三架攝影機調整好相同的角度,高度,景深和焦距,同時開機拍攝。此外,當軍隊進入義大利時,銀幕分別顯現藍、白、紅三種顏色,暗喻領土已被法軍占領,為電影史上首創的象徵性電影語言。



友善連結 http://www.gildasattic.com/gance.html

2007年9月22日 星期六

文學與歌劇 -- Rigoletto 弄臣

Rigoletto

《弄臣》



圖引用自 http://www.art.com/asp/sp-asp/_/pd--10028309/Verdi_Rigoletto.htm

(如有侵權,請隨時留言或回應,會隨即撤下圖片。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根據文學作品:Le Roi s’amuse(Victor Hugo)

劇本:Francesco Maria Piave

作曲家:Guiseppe Verdi

樂團及指揮:Wienner Philharmoniker ; Riccardo Chailly

導演:Jean-Pierre Ponnelle

主要詮釋者(聲樂家):Luciano Pavarotti ; Ingvar Wixell ; Edita Gruberova ; Ferruccio Furlanetto

片長:116 min



短評:在曼圖的宮殿裡,弄臣Rigoletto服侍好色而殘酷的公爵,幫他滿足無止盡的淫欲,又獻計以除掉阻擾其事的小貴族,沒想到這時公爵卻看上了Rigoletto純真而不懂世事的女兒…。這部由Jean-Pierre Ponnelle導演的歌劇電影,在數個意大利古城實景拍攝。一開頭就借著攝影鏡頭的移動與框取的畫面來訴說故事,鏡頭的移動配合樂音,塑造出足以撼動人心的強烈對比氛圍:啟幕那刻,已點出了最終的悲劇下場,但隨即時間轉換,畫面帶回到了狂歡作樂的宮殿,誇張、炫目、華麗而頹廢,令人想起費里尼電影的巴洛克風。這部歌劇是根據雨果的戲劇Le Roi s’amuse(國王作樂)所改編,以一名駝背的弄臣Rigoletto作為悲劇的中心人物,正符合雨果的醜怪美學理論與浪漫主義的戲劇觀。幾位主要的演唱者,Ingvar Wixell,Edita Gruberova,以及剛剛過世的Luciano Pavarotti(飾公爵)都有十分精彩的演出。其中Ingvar Wixell一人分飾二角,既演弄臣又演老伯爵:悲憤的老伯爵因Rigoletto幫著公爵凌辱其女而下狠誓詛咒他;伯爵憤怒逼視的眼神,令Rigoletto膽顫心驚!這一幕惟有靠著鏡頭剪輯和令人讚嘆的化妝術才能表現,此外,這樣的安排更突顯了命運捉弄人與報應的主題!



友善連結 http://en.wikipedia.org/wiki/Rigoletto

2007年9月20日 星期四

為什麼介紹歌劇? -- 寫給「法國文學史」課的學生



{###_frlt1800/19/1993841875.jpg_###}


Paris, Opera Garnier的售票窗口。

(感謝許綺玲老師提供,版權所有,竊用必究。)



在歐洲,歌劇的興盛是近三、四百年來的事。

和其他藝術一般,歌劇向來是跨越國界的藝術。

德奧出生的作曲家,可以採取意大利文的劇本;

取材法國的文學;故事卻發生在西班牙;

長年在英國工作;四處旅行,到捷克去首演...。

我們可以談法語歌劇史,或法國作曲家的歌劇創作史,

但是法國歌劇文化必然是與整個歐洲文化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認識法國文化,不能無視於歐洲各地的文化。



和其他藝術相較,歌劇向來是跨藝術的綜合成果。

作曲家、劇作家、樂團及其指揮、

既能唱又能演的演唱者、編舞者、舞者、

舞台導演、美術設計、

佈景、道具、服裝、化妝、燈光、奇效、音效等,

到了二十世紀,甚且進一步,常與電影藝術結合。



許多二十世紀的作家、電影導演,是看著歌劇表演長大的;

在電影界工作了一段時日後,有的導演轉而去導戲劇或歌劇,

一方面,這是為了與觀眾作更直接的接觸,

另一方面,也為了在有限的舞台世界裡去發揮電影的語言。



歌劇雖然包含文學,與電影也有越來越多的交集,

然而,歌劇是歌劇,絕不等同於文字藝術的文學,

也不等同於技術複製時代的影音藝術。

然而,當它運用電影藝術來編導時,又成了另一種不同於舞台表演的藝術。

看過比才的歌劇《卡門》不等於了解梅里美的小說《卡門》。

普契尼與曼斯內,對於小說《曼濃‧雷絲蔻》的歌劇版轉譯,全然不同。

這就像是看過夏布洛導演的影片《包法利夫人》,

並不等於讀過福樓拜的原著小說。

比較文學與歌劇,為的是理解兩種藝術之間的同與異,

體會其中互文轉換的趣味,並且讓原屬於各自媒材的特色更為鮮明。



歌劇既然是一種舞台表演藝術,

同一部歌劇在不同時代、不同空間、不同語文、

不一樣的導演以及不一樣的表演者的詮釋下,

其內涵、藝術性和所欲傳達的訊息,便各有千秋。

遠古的希臘羅馬神話題材,可以再現於十九世紀法國布爾喬亞社會,

也可以出現在二十世紀倫敦灰暗的街頭巷尾,

或是無特定時空座標的抽象構圖空間裡,

但看藝術家從歌劇中的領會如何!

歌劇不是老舊時代的藝術,

作為表演藝術,歌劇不斷推陳出新,始終是活生生的藝術表現。

從歌劇中看藝術,看文化,看社會,看世界。

它是會令人落淚歡笑的娛興,但又不只是娛樂!



如果各位同學認為自己對於文藝的接受度還算開闊,

何妨趁這個難得的時機,走進多彩多姿的歌劇天地漫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