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身體11-非空間與時間之慢
{###_frlt1800/32764/1041479820.jpg_###}【圖】巴黎Mouffetard市場
慢,是否要不成其為慢,在否定自身當中才能凸顯慢的價值呢?慢,可否在自身、為自身?這又能體現於何種情境?Sergei Loznitsa的黑白紀錄片《火車歇息》(2000)或許提供了一個極為有趣的可能性。
這可不是太空漫遊,不是面對無限空洞,那恐怖、刺激、在失重狀態的狂喜。完全相反:在狹小擁擠的車站候車室裡,長凳上,男女老幼,睡得東倒西歪。沉睡,即是讓時間流逝而不知不覺;是讓感受時間流逝的意識沉睡。反之,看著一個又一個的沉睡者,觀者卻是直視時間自身;看見此在時間的沉重感;看見緩慢。二十五分鐘的片長裡,除了開頭的火車汽笛鳴聲,接著便四下一片寂靜,只聞深沉的呼吸聲,聲聲入耳,為緩緩前進的時間打著規律節拍。
這就讓我想起維梅爾有幅較不知名的畫作,一名女僕坐在桌前打盹,於是整個房間內彷彿充滿了她沉緩的呼吸氣息。畫面中的沉睡者,竟讓人感覺更為活生生。如果你在觀賞此片時,中途沒有跟著睡去,那你還會不時地發現這些沉睡者偶而會驚起片刻,翻個身、換個姿態:這可是一部紀錄動感世界的影片!
在這無從確認的空間裡,因高處透進的光線,上方顯得特別白亮,或者說,是曝光太強,形成光散,人與物的輪廓也略為朦朧。這樣的光影有點像是一般劇情片裡塑造夢境氣氛的成規符碼。然而,這並非什麼夢一般的空間,沉睡者的疲累與他們厚重樸實的平民衣著,均顯得十分實在;而沉睡自身,也毫無關於寧靜詳和或死亡之類的任何浪漫聯想暗示。
好慢的一部紀錄片,讓人看見慢自身,化作那影像中規律的,幾乎難以察覺的微微起伏,是光影的漫波,是一呼一吸的輕聲起伏。影像、時間,影像即是時間。
(摘錄自2004年秋季號第121期,〈慢慢看、看慢慢、太空漫遊,「比紀錄片還慢」九則小記〉,《電影欣賞》季刊。)
{###_frlt1800/32764/1041479821.jpg_###}